小儿糖吸收不良(小儿糖吸收不良 )

别名:
小儿糖原性腹泻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60%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消瘦 肠鸣 腹部不适 免疫缺陷 婴儿臀部红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小儿糖吸收不良是怎么回事?

  小儿糖吸收不良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969年ESPGAN的诊断标准 1969年欧洲儿童胃肠及营养协会(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ESPGAN)制定的诊断标准,糖吸收不良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引起原发性糖吸收不良的疾病:

  先天性乳糖吸收不良、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等;

  2、引起继发性糖吸收不良的疾病:

  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刷状缘损害的疾病,如病毒性肠炎、慢性腹泻病、蛋白-热量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病、小肠手术后等,可导致继发性糖吸收不良。

  二、发病机制

  该病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

  1、人体经口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有淀粉、乳糖及蔗糖,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水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淀粉包括直链及支链两种,均为葡萄糖的多聚体,唾液及胰腺中的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使其分解为麦芽糖(含2个分子葡萄糖)、麦芽寡精(由几个分子葡萄糖组成)及糊精。

  2、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糊精酶(即异麦芽糖酶)可水解糊精分子,麦芽糖酶可进一步水解麦芽糖最终将这些糖均分解成葡萄糖方可被吸收。

  3、乳糖及蔗糖均为双糖,小肠上皮刷状缘中的乳糖酶,可将乳糖分解为半乳糖及葡萄糖;蔗糖酶可将蔗糖分解为果糖及葡萄糖。

  4、葡萄糖及半乳糖可在小肠被主动吸收,吸收迅速,且能逆浓度梯度,但需消耗能量。果糖主要通过载体被吸收,吸收不能逆浓度梯度;而木糖(实验用)只能通过被动扩散而被吸收。

  5、糖在小肠吸收较完全,但仍有一小部分未被吸收的糖进入结肠,可被肠道菌群(主要是双歧杆菌,其次为乳酸杆菌等)分解后,再被吸收。未被吸收的糖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引起渗透性腹泻。

  4、糖部分从粪便中丢失,部分在回肠远段及结肠内经细菌发酵产生有机酸及CO2、H2及甲烷等气体,这些气体部分被吸收后,可由呼气中被排出。最后导致本症。

相关推荐

小儿糖吸收不良相关医生

更多>

  • 李秀莲,主任医师
    李秀莲 主任医师
    未开通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与护理。

  • 彭玉,主任医师
    彭玉 主任医师
    未开通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小儿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王珩,主任医师
    王珩 主任医师
    未开通
    昆明市延安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对小儿佝偻病心肌炎、肺炎、贫血、腹泻、心理因素性疾病的诊治

  • 苏诒英,主任医师
    苏诒英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营养等

  • 田青,主任医师
    田青 主任医师
    未开通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新生儿疾病,擅长呼吸系统疾病、早产儿的救治和随访。

小儿糖吸收不良相关医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