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性斜视(固定性斜视 )

别名: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外科手术治愈率约为80%,应在5岁内进行手术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眼肌麻痹 眼部感染 眼睑震颤 眼底异常 内斜V征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固定性斜视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先天发育或外伤导致神经麻痹继发眼外肌的改变有关。

  二、发病机制

  1.先天因素 国内文献(1985~2000)报道固定性斜视中先天性者约占80%。因此,固定性斜视大多为与生俱来的遗传性疾病,另有一些病例是发生在生后早期,实际上是某一眼外肌麻痹后,拮抗肌高度挛缩的后果,属于继发性固定性斜视(consecutive strabismus fixus)。随着年龄的增大,拮抗肌挛缩越来越显著,眼球斜度也会越来越大,挛缩的肌肉最后失去弹性而呈纤维化状态。最终角膜全部或大部分被遮盖住,正前方只露白色巩膜或少许角膜。临床上以固定性内斜视最多,其次固定性上斜视、固定性外斜视,固定性下斜视最少见。如为双眼内直肌被条索状纤维组织所代替,引起固定性内斜视;如双眼外直肌为条索状纤维组织所代替,引起固定性外斜视。同理上直肌或下斜肌纤维化引起固定性上斜视,下直肌或上斜肌纤维化引起固定性下斜视。国内有人曾收治2例先天性双下直肌缺如的患者,表现为双眼固定性上斜视,术中可见双上直肌高度挛缩,部分呈纤维化条索。如果多条眼外肌纤维化则称为眼外肌广泛纤维化综合征(general extraocular muscle fibrosis syndrome)。

  2.后天因素 常见原因为头颅外伤引起的展神经麻痹,日久内直肌挛缩引起条索状纤维组织改变,形成固定性内斜视。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高度近视眼的固定性内斜视,多为单眼。由于患眼不能固视,开始时内斜较轻,以后逐渐加重,最终内直肌高度挛缩,形成固定性内斜视。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的原因至今尚不肯定,因其发病较晚故非先天异常所致,又因其外直肌肌电图正常,也排除了外直肌麻痹引起内直肌挛缩的可能性。日本一学者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调节辐辏比例失调;②内直肌与周围组织病变;③眼轴长可能与内直肌病变有关;④肌肉改变是全身肌肉、神经异常的一部分;⑤外直肌走行异常。Demer、Ruttun等认为病因是由于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与眶壁接触,限制眼球运动所致。Bagolini则认为病因与外直肌受压,引起毛细血管内皮变化、肌肉纤维化、结缔组织增多有关。

  国内文献(1985~2000)报道的固定性斜视中,合并高度近视者53例,占44.17%,陈旧性的眼外肌断离同样可引起固定性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或下斜视。Villaseca认为是由于双眼展神经麻痹引起继发性内直肌挛缩所致。Wilcox则认为是全身神经筋膜异常的一种,因眼外肌病引起内直肌挛缩所致。稻垣认为是由于内直肌周围组织黏着、纤维化造成的。丸尾敏夫对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发现外直肌EMG正常,且有的病例术后有一定的外转功能。由此推断内直肌的异常是主要病因。有人对此所做病理报道为:横纹肌高度纤维化,变性萎缩,未见到显示肌炎的炎性细胞浸润及血管壁肥厚现象。

相关推荐

固定性斜视相关医生

更多>

固定性斜视相关医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