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性巩膜炎(莱姆病性巩膜炎 )

别名:
传染性:
有传染性
治愈率:
40%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发烧 红斑样皮疹 红眼 泪溢 酒精性胃黏膜损伤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莱姆病性巩膜炎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1.莱姆病是最近认识的,是由伯疏螺旋体致病的以蜱为媒介的传染性疾病。1982年Burgdorfer及其同事从达明硬蜱中分离出一种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其血清学特点与莱姆病人密切相关,出现于病人各种标本中,从而确定了莱姆病的最终病因。

  2.伯氏疏螺旋体有3~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呈波浪式。革兰染色阴性,常用镀银染色法。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莱姆病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主要是某些硬蜱,主要储存宿主是野鼠类和驯养哺乳动物。蜱体内很容易找到伯疏螺旋体,人体内寻找却很困难,部分原因是后者的组织及体液内病原体相对较少之故。伯疏螺旋体的可能致病过程是以蜱为媒介,通过叮咬人的皮肤而感染。母婴传播极其罕见。

  3.莱姆病多发生在户外工作者或旅行者,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并可累及心脏、神经和关节等多系统。常可复发,晚期伴随有器官的严重功能损伤。我国已有十多个省和自治区证实有莱姆病存在。

  二、发病机制:

  1.经过3~32天的潜伏期后,伯疏螺旋体向外移动至皮肤,形成慢性游走性红斑(erythema chronicum migrans,ECM),以后蔓延至淋巴(局部淋巴结病),或进入血液中播散至身体各脏器内(中枢神经系统、关节、心、肝、脾及眼球),或其他部位如皮肤等。虽然莱姆病晚期极难找到伯疏螺旋体,但在莱姆病的过程中,肝脏内存在的伯疏螺旋体可能持续起致病作用。

  2.莱姆病的发生与特异性免疫异常有关。除了与伯疏螺旋体特异分离株的致病性有关的诸因素外,免疫遗传学的组成在决定感染者是否有能力清除自身伯疏螺旋体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

莱姆病性巩膜炎相关医生

更多>

  • 赖红斌,主治医师
    赖红斌 主治医师
    未开通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传染科

    擅长疾病:各型病毒性肝炎、包括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肝胆疾病的诊治,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 余新华,主治医师
    余新华 主治医师
    未开通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传染科

    擅长疾病:常见肝病如急慢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炎、肝硬化的诊治

  • 刘旺国,副主任医师
    刘旺国 副主任医师
    未开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 传染科

    擅长疾病:曾擅长于治疗重度黄疸性肝炎、重症肝炎和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疗效显著,发表论文10余篇西医临床工作十余年后,潜心于经典中医的学习与临床实践,目前主要接诊大内科系统难治性疾病

  • 李慧珍,副主任医师
    李慧珍 副主任医师
    未开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 传染科

    擅长疾病:各型肝炎的诊断及治疗,在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及治疗

  • 王孔俊,主任医师
    王孔俊 主任医师
    未开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 传染科

    擅长疾病:各种传染病的诊治,尤其在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治疗

莱姆病性巩膜炎相关医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