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临床型克汀病(亚临床型克汀病 )

别名: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80%
多发人群:
碘缺乏患者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甲状腺功能低下 反应迟钝 步态不稳 缺碘 颅面骨畸形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亚临床型克汀病应该如何预防?

亚临床型克汀病预防

  亚克汀病由于是以轻度智力落后为主要临床表现,因此它属于有结构异常的精神发育迟滞。所谓结构异常是指这种智力落后是有一定的病理改变、结构异常和神经系统损伤。该病的发病机制与地克病是相同的,轻度缺碘或缺碘导致的轻度损伤是其发病的基本环节。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由于碘盐浓度不稳定或不合格以及非碘盐进入病区,人群碘缺乏的纠正并不彻底,地甲肿和地克病虽然得到了基本控制,但重点人群,特别是孕妇供碘不足是导致亚克汀发病的重要原因。亚克汀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典型的克汀病,并严重影响人口素质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病区人群的智力水平正在成为衡量碘缺乏病防治好坏的重要标志。过多的争论其诊断问题,不如着眼于本病的防治。严格的食盐加碘或育龄妇女强化补碘(碘油口服或肌注)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手段。

  1.第一级预防

  (1)食盐加碘是防治碘缺乏病的简单易行

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食盐加碘比例1∶5万可有效地预防地甲病;1∶2万可预防地克病。加入盐中的碘化钾易氧化、升华,1993年以来已改为稳定性较好的碘酸钾。在包装、贮存、运输及食用碘盐过程中,须注意保持碘盐干燥,包装严密不透气、防晒、存放暗处。据测定,不同存放方式半年后的碘盐中碘损失率为:缸内10%;麻袋内29.4%;抽屉内57.8%;煮沸2h损失1.9%;烘烤2h损失66.1%。

  (2)碘油注射或口服

碘化油是一种长效、经济、方便、副作用小的防治药物,特别适用于偏僻、交通不便、有土盐干扰地区,尤适用于育龄妇女。碘化油注射后,供碘效能可达3~5年。口服碘化油方法简便,群众易于接受,防治效果同样明显,供碘效能一般为1年半左右。

  (3)保证人体碘的需要量

  ①组别<4岁正常范围30~105μg/d;适宜量70μg/d。

  ②≥4岁及成人正常范围75~225μg/d;适宜量150μg/d。

  ③孕妇、乳母正常范围150~300μg/d;适宜量200μg/d。

  (4)育龄妇女孕期妇女补碘可防止胚胎期碘缺乏病(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新生儿甲低、新生儿甲肿以及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的发生。

  2.第二级预防

  (1)碘防治监测:

  ①碘盐含碘量的监测:包括碘盐加碘浓度、包装、出厂抽查、保管存放、销售点及居民家庭内的抽查,及时纠正问题,减少碘的损失。

  ②碘化油注射及口服的监测:防止出现合并症。

  ③病情监测:监测点定期调查和比较食用碘盐前后人群甲状腺肿发病率动态变化。

  ④碘代谢和垂体甲状腺系统功能状态。尿碘测定:加碘后尿碘明显增加,群体尿碘测定有意义,当尿碘<25μg/g肌酐时,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并发克汀病的临界浓度;甲状腺吸131I率测定(24h)表现为低于加碘前;血清T3、T4测定:随补碘升高;血清TSH测定:低于补碘前。

  ⑤儿童智商的测定:不低于70。

  (2)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1978年我国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专业会议制订):

  ①居住在甲状腺肿病区。

  ②甲状腺肿大超过本人拇指末节或有小于拇指末节的结节。

  ③排除甲亢、甲状腺癌等其他甲状腺疾病。

  ④病区划分标准(以乡为单位)。

  轻病区:居民甲状腺肿患病率>3%;7~14岁中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20%;尿碘25~50μg/g肌酐。

  重病区:居民甲状腺肿患病率>10%;7~14岁中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50%;尿碘<25μg/g肌酐。

  (3)地方性克汀病诊断标准(1980年制订):

  必备条件:①出生、居住于低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地区。②有精神发育不全,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智力障碍。

  辅助条件:①有不同程度的听力、语言及运动神经障碍。②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有不同程度的身体发育障碍,克汀病形象(傻相、面宽、眼距宽、塌鼻梁、腹部膨隆等)。③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黏液水肿、皮肤毛发干燥、X线骨龄落后和骨骺愈合延迟、血浆PBI降低、血清T4、TSH升高)。

  具备必备条件和辅助条件中的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而又可排除分娩损伤、脑炎、脑膜炎及药物中毒病史者可诊断为地克病。

  3.第三级预防

甲状腺粉制剂疗法:对治疗发生胶性甲状腺肿以前的患者有极其明显的效果。成人每天口服甲状腺片60~120mg,合并使用碘化钾10mg,3个月一疗程,一般2~4个疗程,疗程间隔半个月。对胶性甲状腺肿和囊性增生性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较好。

相关推荐

亚临床型克汀病相关医生

更多>

亚临床型克汀病相关医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