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症状诊断
1.因患者在出现并发症前,除偶感视力朦胧外无其他自觉症状,易被忽略,故实际发病时间可能远远低于就诊年龄。HI病程冗长,炎症轻微,缓慢而起伏。即使KP存在,也不见睫状充血(极少例外)。KP具有特征性,呈白色比较透明的小圆点或星状,弥漫性分布。KP之间不融合,有时有纤维样细丝连接,细丝多时外观如絮状渗出。KP能自行消失、再度反复。Tynddall现象大多阴性,少数弱阳性,个别阳性。
2.如与健眼对照,病眼虹膜颜色不同程度地浅于健眼,此一特征性改变是因虹膜前界层、基质层、色素上皮层萎缩所致。我国除维吾尔族之外,虹膜多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轻度异色者不易辨认,严重者有似天鹅绒状外观,偶有血管暴露。虹膜萎缩始于前界层,进而基质层,最后色素上皮层。用裂隙灯强光束自瞳孔射入虹膜后方,虹膜面有虫蚀样透光时,提示色素上皮层也已陷于萎缩。
3.病程之初,瞳孔小于健侧,至后期常有不规则散大,提示瞳孔括约肌损害。Koeppe结节、Busacca结节亦能遇见,但不发生虹膜后粘连。HI使虹膜睫状体血管通透性增强或新生血管形成,血-房水屏障遭受破坏,如静脉注射荧光素钠,用裂隙灯显微镜加钴蓝滤光片检查,可见到虹膜荧光渗漏及无灌注区。
4.虹膜角膜角是开放的,偶尔见有微细血管。是否新生血管,尚未定论。有人在前房穿刺术后,发现多数病例虹膜角膜角有线状出血,出血在24h内完全吸收,不留痕迹,再穿刺则再出血,称Amsler征,认为属HI特征之一。部分病例脉络膜被累及,突然发生玻璃体有灰白色细点状或膜样混浊,是脉络膜炎症的指征。而Franceschett却认为脉络膜损害是一种变性并非炎症。Kimura提出周边部脉络膜视网膜病灶之少见,是因部位隐蔽,检查时易遗漏。
5.诊断主要根据下列临床特征:①绝大多数单眼发病,病程冗长起伏,发生并发症前视力不受影响;②病眼虹膜色泽不同程度地浅于健侧;③有明显的特征性KP,Tyndall现象阴性或弱阳性,无睫状充血或极为轻微(quiet white eye),亦无疼痛、畏光等炎症刺激症状;④弥漫性虹膜萎缩;⑤不发生虹膜后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