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一般治疗
一、治疗
本病确诊后一般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内科基本治疗、药物治疗、并发症的治疗和外科治疗。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目的在于:
①缓解临床症状;
②促进溃疡愈合;
③防止溃疡复发;
④减少并发症。但目前现有的各种疗法尚不能改变消化性溃疡的自然病程和彻底根治溃疡。
消化性溃疡辨证论治
二、中医疗法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方法:
1、健脾
即通过补益脾气,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治法。包括补气健脾法,补气升陷法。前者见于脾气虚弱,症见食欲不振,肠鸣便溏,短气懒言。代表方为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后者用于脾虚中气下陷,症见脱肛、泄泻、气虚便秘、气虚发热、久痢等。以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为代表方。
2、温脾
即通过温补脾胃之阳,以消除中焦虚寒的治法。包括温运脾阳法,温胃祛寒法。前者见于中焦虚寒之呕吐、泄泻、腹痛喜按。代表方为大建中汤、小建中汤、温脾汤。后者见于素体阳虚胃寒,症见胃痛喜热,或寒邪客胃、发病较急、胃脘胀痛、呕吐。代表方为良附丸、吴茱萸汤。
3、养胃
即通过养脾胃之阴,以恢复脾胃受纳、运化功能的治法。包括滋养脾阴和胃阴。前者用于脾阴不足、运化失常之长期低热、口干舌燥、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大便不畅。以参苓白术散为代表方。后者用于胃阴不足、胃液枯槁之胃脘灼痛、口燥咽干、烦渴思饮、肠燥便干。以益胃汤、甘露饮为代表方。
4、和胃
即用消导食积的方药,消除气滞食积,以调和胃气的治法。用于饮食积滞停聚中焦而生湿蕴热,症见脘腹痞满、嗳腐噫气、大便不畅。以保和丸、枳实导滞丸为代表方。
5、降胃
即用顺气降逆的方药,以纠正胃气上逆的治法。包括温胃降逆法和清胃降逆法。前者用于因寒所致之呕吐、呃逆,以大半夏汤、旋复代赭汤为代表方。后者用于热证所致之呕吐、呃逆,以橘皮竹茹汤、黄连苏叶汤为代表。
6、疏肝
即通过解郁、理气使肝气条达,气机通畅的治法。主要用于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致胃脘两胁攻撑作痛、嗳气频作、大便不畅者,以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为代表方。
7、柔肝
即通过滋养肝血、肝阴使升动无制的肝气、肝阳得到牵制的治法。主要用于肝胃阴虚、肝血亏虚所致的眩晕、目赤、目涩而干,两胁胃脘隐痛,脉弦而细等症,代表方为一贯煎等。
8、行气
即通过理气、行气,使气机条达的治法。主要用于气机不畅、气滞不行,致胃脘痞满、饭后尤甚、腹胀纳呆、大便不畅者,以四磨饮、天台乌药散为代表方。
9、活血
即通过行血、活血、祛瘀使气血通畅的治法。主要用于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所致诸瘀。以膈下逐瘀汤、失笑散、丹参饮为代表方。
10、敛酸
即通过用一些金石、动物类药以收敛胃酸的治法。主要适用于反酸、呃逆等症,以乌贝散为代表方。
辨证分型治疗:
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加减:柴胡9g、积实6g、小白芍12g、陈皮9g、制半夏9g、元胡9g、乌贼骨18g、生甘草5g。
脾胃湿热证,治以清热化湿,方用小陷胸汤加减:黄莲6g (或黄芩9g)姜半夏9g、土茯苓15g、白术9g、陈皮9g、木香9g、佩兰9g、桃仁4g。
气滞血瘀证治以祛瘀止痛,方用失笑散加减:蒲黄9g、赤芍9g、元胡9g、川楝子9g、乌贼骨15g、侧柏叶12g、三七3g(分二次冲服)、阿胶9g、灶心土30g、生甘草6g。
脾胃虚寒证治以温胃健脾,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炙黄芪15g、桂枝9g、白芍12g、干姜9g、炙甘草9g、大枣四个、元胡9g、金铃子9g、吴茱萸9g、白术12g、茯苓15g。
中医治则归纳起来有如下方法:
(1)健脾法:包括健脾益气和温中健脾,常用方为四君子汤、理中汤、黄芪建中汤等。
(2)疏肝和胃法常用方为四逆散、逍遥散等。
(3)清肝泄热法:常用方为左金丸、半夏泻心汤等。
(4)活血化瘀法:常用方为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
(5)滋养胃阴法:常用方为养胃汤、六味地黄汤。
(6)收敛制酸法:常用方为乌贝散、锡类散及其改进方785,常用的单味药有甘草、川贝、白芨、三七、大黄等。
1、单味珍珠层粉,每日6g,分四次口服,6周为一疗程。
2、锡类散600g,于早晚空腹时各服一次,一月为一疗程。
3、溃疡汤、溃疡散等都可辩证应用。
针灸 一般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肝胃不和证,取足厥阴,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取穴:中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