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1 产后10天内发热不解,连续3天体温在38℃以上,并伴有腹痛及阴道分泌物的色、质、量、气味等异常。
2 产前不节房事,或产后不禁房事,临产接生不慎,或滞产、难产、产创护理不洁,或失血过多,或当风感寒,冒暑受热,或情志不遂。
3 检查 3.1 产科检查:软产道损伤,盆腔炎性改变。 3.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呈炎性改变、血液及阴道或宫腔排出物培养有细菌生长。 3.3 超声波检查:对盆腔脓肿的诊断可提供依据。
【诊断要点】
1.本病之诊断依据为发热见于产褥期,尤以新产后为多见,常伴有恶露异常,或小腹疼痛等症。
2.本病须与内外各科疾病之发热,如痢疾、疟疾、肠痈等鉴别,其鉴别方法主要参合四诊及必要的检查。
3.产后一二日内,出现低热。此因产时过度疲劳与失血,使产妇处于阴血亏虚,阳无所依,阳气浮越于外,营卫失和而致低热,属生理性发热,不需治疗,而能自愈。
【辩证分型】
1.感染邪毒 产后持续高热,伴寒颤,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或多或少,色黯秽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烦躁口渴。苔厚腻,舌质红,脉滑数。
2.外感 产后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四肢酸痛,或鼻塞流涕,咳嗽咯痰。苔薄,脉浮。
3.血瘀 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口燥而不欲饮。苔薄,青紫黯,脉弦涩。
4.血虚 产后身热缠绵,汗出不止,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乏力。苔薄舌质淡,脉细数无力。
5.伤食 产后进食不当,或调补过腻,胃脘闷胀,吞酸嗳腐,不思饮食,大便不畅,低热起伏。苔厚腻,脉濡滑。
6.蒸乳 产后发热,乳房胀痛,牵弓俩胁及腋,并有结块,乳汁不下。苔薄腻,脉数。
1、感染邪毒型产后发热
①症见产后24小时至10天内,寒战、高热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黑,臭秽,心烦口渴,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用】五味消毒饮等。
②因产后气血虚弱,邪毒直中胞宫,邪正相争,症见高热,口渴汗出,腹痛拒按,恶露色紫黑如败酱,秽臭,甚则神昏谵语,皮肤出斑疹。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用】清热解毒汤(辽宁中医学院主编《妇产科学》
【组成】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花粉、地骨皮、大青叶、益母草、赤芍、蒲黄。
③若神昏谵语,可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清热开窍。
④若有胎盘、胎膜残留子宫腔内,或因宫颈口较窄而恶露潴留以致感染发热者,应在药物控制感染同时,以扩张颈管排除恶露、钳除胎盘胎膜,待高热感染控制后,再作必要的刮宫术,以达完全治愈。
2、外感风寒型产后发热
①证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声重,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扶正解表。
【方用】参苏饮等。
②外感多因产后气血骤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四肢酸痛,无汗或咳嗽流涕等。
【治法】养血祛风
【方用】荆防四物汤。
3、外感风热型产后发热
证见发热,微恶寒,汗出,口干咽痛,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用】银翘散等。
4、血瘀发热型产后发热
证见产后发热,恶露不下或下之甚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养血逐瘀,兼以清热。
【方用】生化汤加味。
5、血虚内热型产后发热
①证见产后低热不退或夜热早凉,眩晕,失眠,盗汗,手脚心热,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数。
【治法】养血清热,补气血,调营卫。
【方用】八珍汤等。
②若见午后热甚,颧红,五心烦热,口渴喜冷饮,便秘尿黄。
【治法】滋阴清热,佐以养血。
【方用】一阴煎。
6、食滞发热型产后发热
多因产后脾胃本弱,恣食肥甘,停积不化,症见胸膈饱闷,嗳腐吞酸纳呆,或脘腹胀痛。
【治法】消食导滞
【方用】异功散。
7、邪在少阳产后阴虚发热
【治法】清热育阴。
【方名】小柴胡汤。
【组成】人参4.5克,花粉6克,黄芩3克,柴胡3克,甘草3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女科切要》卷七。
对于产后发热重点在于预防及调护。
(1) 做好产前检查及孕期卫生指导,产前患有贫血、营养不良、急性外阴炎、阴道炎和宫颈炎的,应及时治疗。妊娠两个月后禁止性生活和盆浴。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
(2) 临产时应尽量进食和饮水,宫缩间隙抓紧时间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接生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于有胎膜早破、产程延长、软产道损伤和产后出血者,除对症治疗外,还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3) 产后要注意卫生,保持会阴清洁,尽可能早地下床活动,以促进子宫收缩和恶露的排出。产褥期加强营养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4) 发热期间应多饮水,高热时要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必要时可采用酒精擦体降温,但不能随意用退烧药,以免掩盖病情而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