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病程的进展,可分为2个阶段:急性缺血期(血管阻塞期)及血供重建再灌注期。
1.急性缺血期 表现为患肢剧烈疼痛、皮温低、肤色苍白、发绀、感觉异常或消失,运动或检查肢体均会加重疼痛。本期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患肢僵硬或坏死后强直。尤其是远端关节如膝、踝,发生“冻僵”现象。肢体的僵硬预示着代谢综合征的发生。12~24h后肢体严重肿胀,遍及整个患肢,有时大腿比小腿更为显著。水肿主要发生于肌肉组织内,肿胀肢体可呈现柔软、拉紧、木样质地,呈非凹陷性。因同时伴皮温低、发绀,常被误诊为“股青肿”,二者主要区别在于此水肿发生于肌肉内而非皮下组织。患者常可出现躁动、神志恍惚及定向力障碍。这些神经症状可能由于氮质血症及其他代谢物质共同作用于脑组织的结果。此期常伴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如:酸中毒、氮质血症和高钾血症,若不及时纠正,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2.血供重新建立及再灌注期 此期临床症状随缺血程度不同而异。严重者虽血供恢复,但因远端组织灌注不完全,疼痛非但不减轻反而加剧。灌注不完全是因为肌间动脉分支较主干阻塞严重,血 供不易恢复。但肌肉、关节僵硬有所缓解。受累的小腿或前臂间隙综合征仍然存在。血供恢复后,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织的微血栓可进入肺循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相关检查:
1.血液检查 血钾、CPK、SGOT及LDH升高的程度反映骨骼肌坏死的程度和范围;血肌红蛋白增高注意肾衰可能;血pH值下降,特别是在血运重建后,pH值进一步下降提示预后不佳。
2.尿液检查 尿液中出现肌红蛋白时应警惕肾衰的发生。
3.氧自由基检测 因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及半衰期很短,故检测有一定困难可通过测定与脂质过氧化氢作用成比例增加的丙二醛酸,间接测定氧自由的存在。
患者常可出现躁动、神志恍惚及定向力障碍。
水肿又称浮肿,是指体内水分在皮下组织内潴留,分为可凹性水肿和非可凹性水肿。
①可凹性水肿: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立即出现凹陷者为可凹性水肿。
②非可凹性水肿: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不立即出现凹陷者为非可凹性水肿,主要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导致的黏液性水肿。
预后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①闭塞血管的数量、范围、程度;②闭塞持续时间;③肌间小动脉、小静脉受累的范围;④MMS的早期诊断;⑤针对缺血和早期代谢性改变的及时治疗措施,包括自由基引起的改变。
坏疽导致截肢的发生率为30%~50%;病死率为30%~80%;高病死率主要原因是高钾血症、难以控制的酸中毒和急性肾衰。
预防
暂时没有特殊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