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1.慢性盆腔坠感或坠痛,自月经中期开始逐渐加重,月经来潮或劳累后加重,伴深在的性交痛和低位腰痛,有时难以忍受,呈周期性。
2.极度疲劳感,可医生检查发现不了有关的病变。
3.瘀血性痛经 半数以上有此症状,月经前一天或月经第一天最重,第二天经血增后明显减轻以至消失。
4.白带过多 多为透明的粘液或水样白带。
5.月经改变 月经周期元明显改变,但可有月经量增多,经血呈酱色,1/4患者排卵期少量出血。
6.乳房胀痛 月经前出现,月经来潮后疼痛迅速减轻,或完全消失。
7.外阴肿胀、坠痛,阴道壁可呈紫蓝色、阴唇肿胀以及静脉充盈。
8.泌尿道症状 约 1/3患者经前有明显的尿频、尿痛症状,因而被疑为泌尿道感染。
9.肛门坠胀 以排便及经前明显,尤以子宫极度后倾多见。
10.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神经衰弱,易怒激动,失眠、头痛,心前区闷胀感或心悸,全身酸痛不适。
l1.腹部检查 下腹轻度深压痛。
12.妇查 外阴静脉充盈,阴道、宫颈粘膜常为紫蓝色,子宫多为后位质软,宫旁附件区有明显的压痛及饱满感,但无明显增厚及块状物。
检查
一、基本检查
1.阴道 B超对诊断本病有所帮助。
2.盆腔静脉造影术:能清晰地、动态地显示盆腔静脉曲张影像,客观地证明盆腔静脉瘀血的存在。
二、进一步检查
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增大,表面呈紫蓝色或子宫表面呈“花斑”状,一侧或两侧卵巢呈囊性增大水肿,卵巢静脉曲张,阔韧带内血管迂曲、努张,形成静脉瘤样或蚯蚓状。
三、诊断要点
1.具有或部分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的患者,尤其是下腹或盆腔坠胀与体征不符者。
2.盆腔静脉造影有静脉曲张者可确诊。
3.疑难病例可进一步作腹腔镜检查。
继发性痛经:多见于生育后及中年妇女,因盆腔炎症、肿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症状都可出现周期性的下腹部胀痛、冷痛、灼痛、刺痛、隐痛、坠痛、绞痛、痉挛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等。此外,有些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如乳房胀痛、肛门坠胀、胸闷烦躁、悲伤易怒、心惊失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冷汗淋漓、虚脱昏厥等继发性痛经症状。
原发性痛经:即功能性痛经。痛经(dysmenorrhea)是指月经期疼痛,常呈痉挛性,集中在下腹部勱,其他症状包括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腰腿痛。是年轻女性十分常见的病症。原发性痛经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两种。经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发现盆器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这一分类方法使临床工作者对两类痛经有一较简明的概念。
预防: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盆腔瘀血症的病因,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其发生。加强计划生育宣传,防止早婚、早育、性交过频及生育较密,提倡最多生两个孩子,两次生产至少应有3~5年的间隔,使生殖器官不仅在解剖上、生理功能上,而且血管的性能都得充分的恢复。宣传科学方法避孕,不采用性交中断避孕法。也不主张禁欲。重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一般健康情况,对某些体质较弱的人尤为重要。加强产后卫生宣传,推广产后体操,对促使生殖器官及其支持组织的恢复有很大好处。休息或睡眠时避免习惯性仰卧位,提倡两侧交替侧卧位,有利于预防子宫后位的形成。防止产后大便秘结及尿潴瘤,有助于生殖器官的恢复及盆腔静脉的回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对长期从事站立或坐位工作者,有可能时应开展工间操及适当的活动。此外,不论能否入睡,中午躺在床上休息一段时间,可消除上午的疲劳。但值得提出的是,卧床休息或睡眠时,不同的姿式对消除疲劳,改善盆腔血运有不同的效果。从力学的观点来说,仰卧位时,盆腔大部分静脉的位置均低于下腔静脉,其静脉压力虽较立或坐着时减低不少,但较侧俯卧位时明显增高。前人在养身功中就有“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的铭言。所以,提倡从习惯上采取血曲腿侧俯卧位,对防止甚至治疗某些轻症的盆腔瘀血症,都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