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顺义区医院排行榜

北京顺义区医院排行榜排名靠前的医院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北京儿童医院、 首都儿科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展开】
  •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三级甲等 医保 专科医院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7号
    收录医生 440     评价 0     [复旦排名]全国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第27名     评级 5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始建于1958年,原名日坛医院。1963年增设肿瘤研究所,此后又相继建立了河南林州、江苏启东等肿瘤高发防治现场。1983 年迁至北京市东南龙潭湖畔,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1996年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国家癌症中心依托单位,是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肿瘤规范化诊治质控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国家药物临床研究中心所在地,集医教研防于一体,全方位开展肿瘤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国家标志性肿瘤专科医院。

    医院高层次人才荟萃、学科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拥有包括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一流的专家团队,多名专家在70余个全国性专业学术组织中担任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职务。医院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年门诊量84万余人次,年出院量5.3万余人次,年手术量2万余台次。拥有多台能完成调强放疗、图像引导放疗和旋转调强放疗的直线加速器、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与核磁共振模拟定位机、肿瘤射频热疗设备、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第二代宝石能谱CT、3T高场强功能成像 MRI、PET-CT、全院级PACS-RIS系统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医院能够全面开展手术(含微创和内镜下治疗)、化疗、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在肺癌、食管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胃癌、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鼻咽癌(含挽救手术)、下咽颈段食管癌、喉癌(含保留功能手术)、口咽癌、鼻腔副鼻窦癌、颅脑肿瘤(含颅底沟通肿瘤)、髓内肿瘤、骨与软组织肿瘤(含保肢手术)、恶性黑色素瘤、骨转移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种肿瘤的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位居国内前列,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医院还设置有专门的科室开展癌症筛查和早诊工作。

    医院注重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还设有4个基础研究室、2个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中心、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动物室。建院以来,共获科研成果220余项,其中60%为省部级以上奖励,包括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医院是首批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基地,美国NIH指定的双边国际学生“肿瘤流行病”联合培养站点,是全国肿瘤专业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承担博士生、硕士生、留学生及进修生的教学任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12个,以及博士生导师82人、硕士生导师 117人。

    医院是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和信息交流的中心。我院作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国家肿瘤学临床医师考试中心、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华肿瘤学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及《抗癌之窗》杂志等的依托单位,承担着全国肿瘤登记、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以及遍布全国的肿瘤高发现场等的工作,定期出版全国肿瘤登记年报和专业学术期刊。

    医院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誉满海内外。我院先后与WHO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美国 MD Anderson癌症中心、美国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al)、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英国癌症研究院(CRUK)等国际知名癌症研究和治疗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我院还与日本、韩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蒙古、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的国家癌症中心建立了联盟关系,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全院职工将继续秉持“团结、奉献、敬业、创新”的院训,全心全意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开拓进取,造福社会,为新世纪攻克癌症、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 2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三级甲等 医保 专科医院
    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67号
    收录医生 1     评价 0     [复旦排名]全国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第34名     评级 5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是国家级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也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所在地,以诊治各种复杂、疑难和重症心血管疾病而享誉国内外,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和集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级医学研究与教育中心。

    一、医院基本情况

    医院始建于1956年,2009年中央编办批复成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形成“中心—医院”一体化格局。医院分为临床医疗区和预防研究区。临床医疗区(阜成门外院区),总用地面积5.5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预防研究区(门头沟西山园区)总用地面积7.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目前为3.7万平方米,未来将达到9.2万平方米。

    医院设有35个病房,26个手术室(其中包含6个复合技术手术室),17个导管室,1521张编制床位数,实际开放床位数1279张。在职员工3380人,院士6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1人,享受政府津贴77人,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289人(数据截至2019年3月31日)。同时,配备有血管造影机、双源CT、核磁共振、PET-CT等与世界接轨的医疗科研设备。

    医院融入大量影像、网络和信息技术打造的可视化手术平台,便于术者在手术中随时掌握所需决策依据,为精准治疗提供保障,并为远程会诊、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手术室自动发衣系统、对接医嘱的智能药柜等的使用,改善了工作流程,以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提升医院管理效率,真正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数据化”全覆盖的现代化医院。

    医院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科配置及规模,以整合医学为视角,坚持以心血管疾病防治为主,协调规划与发展相关重点学科。医院现有临床中心20个,涵盖心血管病内科、外科疾病诊疗中心、实验技术平台以及心血管疾病相关疾病诊疗中心。

    二、医院“四大”特色工作

    (一)医疗方面:坚持做“医疗技术和质量排头兵”,严把医疗质量关,不断拓展新技术,竭诚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一流的技术”和优质安全便捷的服务

    1.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

    2011年,医院外科手术量和内科PTCA手术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共完成外科手术10107例、PTCA 10649例,成为世界仅有的内、外科手术量均突破万例的特大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至此,医院年手术量持续增长:2018年全年门诊744620人次,急诊29864人次,急诊危重症抢救21139人次;实有床位1279张;出院69708人次,床位周转56.2次,床位使用率104.9%,平均住院日6.8天,死亡率0.2%。住院外科手术14455人次,内科介入手术49099例、射频消融6433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283例。在医疗服务数量持续增长同时,医院始终保持“阜外”在国内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品牌优势,医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出院患者转归情况、手术死亡率、病床周转率等多项医疗数量和质量评价指标在全国心血管疾病专科中均排名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之一。

    在北京地区多次开展的18所三甲医院评比中,医院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血压病(成人)四个病种医疗质量和医院效率综合评估分数均排名第一;第三方机构“门诊患者体验与满意度”总分排名第一。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佳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医院心血管病、心外科均连续九年蝉联第一。

    2. 开拓进取引领心血管诊疗技术发展

    建院初期,阜外医院开展了胸廓成形术、肺切除术、食管癌切除术以及低温直视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填补了我国技术空白。文革期间,开展了我国第一例室壁瘤切除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人工生物瓣置换术等新技术,奠定了“阜外”在胸心血管外科领域的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医院陆续开展国内第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Bentall术、大动脉调转术、急性心肌梗死及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直接PCI、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裸支架)、不停跳非体外搭桥术、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国际第一例大动脉双根部调转术、杂交技术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等诸多新技术。近十年来,医院在不断推进医疗技术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开展了国内第一个可植入式人工心脏临床试验、国产自主研发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亚洲首例经皮左室辅助(impella)、国内第一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在世界首创多项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先心病、大血管病新技术(杂交技术治疗左主干+三支病变、新生儿肺动脉闭锁),且自主研发的FW-2型轴流心室辅助泵在国内率先开展临床试验,并在国际上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经皮穿刺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将中国心血管病的治疗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科研方面:打造国家级科研基地,搭建创新研究体系,开展创新性的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

    1. 强大的科研技术平台

    医院现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血管植入材料临床前研究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疾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技术平台;搭建了医院—网络医院—社区心血管病防治平台、心血管临床数据随访与分析信息化平台、心血管生物资源库共享平台、心血管疾病分子诊断中心、心血管植入材料研发平台等高水平的医学研究平台及全新机制运营的中心实验室,以开放性平台服务国内外。

    2. 大步向前的科研成绩

    自建院以来,医院共斩获科研成果324项,其中国家科学进步奖(含全国科技大会奖)43项、部委级成果奖160项,获国家专利90项,发表学术论文12960篇,出版专著242部。自1998年至2018年SCI收录论文2252篇,全院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Circulation《循环》杂志等)论文306篇。制定了专业指南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共有50余项被AHA/ACC和ESC等国际疾病防治指南采纳,为国际和国内权威指南做贡献。牵头和参与了国家“七五”以来的心血管领域攻关项目126项和“973”、“863”、“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获得科研立项1498项。在“十二五”期间,实际到位科研经费达6.78亿元,年均约1.36亿元。近三年,实际到位科研经费达7.98亿元,年均约1.33亿元。2014至2018年,阜外医院连续五年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心血管专科领域排行榜中名列第一名。

    3. 影响深远的国际交流

    阜外医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自2010年开始举办“中国心脏大会”(简称CHC,前身为自2004年始举办的“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为国内外同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与美国国立心肺研究所、美国克利夫兰心脏病中心、英国牛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和国际学术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交流关系,不断提升医院在国际心血管病领域的学术影响力。60年来,医院接待了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外宾来访交流,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多个国家和组织机构开展国际合作课题,为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国内转化发挥了积极作用。2000年至今,已与30余个国家开展示教演示,为心血管领域新技术的推广和相关学科的培训提供了适宜的新技术平台。同时医院积极公派业务骨干出国学习、交流,部分学员归国后成为学科带头人,为医院和外界沟通搭建了桥梁,让世界心血管病防治舞台越来越多地听到了阜外的声音。

    (三)预防方面:发挥心血管疾病预防“国家队”作用,实行“将心血管病防治主战场由医院向社区转移”防控策略,让人民群众少得病

    1. 开创了中国心血管病防治事业

    阜外医院一直倡导和引领中国心血管病预防工作。阜外医院心血管病流行病学防治研究工作始于1959年。1978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室,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和人群防治研究的专业研究室。2000年成立群体遗传学及防治研究室,在我国心血管人群防治基础上开拓了新的遗传流行病学的发展领域。2004年9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落户阜外,具体负责推动全国的心血管病防治和研究工作。2013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投入实质运营,软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站上了更高平台。

    2. 引领中国防治事业走向世界

    1969年深入首钢,率先开展高血压等常见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创造了心血管病社区防治新模式,对我国民众心血管病的预防发挥了巨大作用,形成了著名的“首钢模式”,1994年WHO通过卫星向全球推广这一模式的经验。1981年开展了中美20年流行病合作及国内多中心长期队列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以阜外医院为核心的16个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基地和专业的研究队伍,掌握了心血管病和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提出和制定了防治策略。医院先后于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2002年和2015年五次领导组织全国性高血压病抽样调查,至今已形成覆盖25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6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控网络,管理患者60万,扩大管理300万人,一年控制达标率从22%提高到了71%。

    3. 借助“互联网+”推动分级诊疗

    自2009年开始阜外医院积极探索社区防治转诊模式,与北京多家具有代表性的医院启动合作与防治项目,与北京市五大城区卫生局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书,推行专家定期社区出诊,已经形成北京市社区心血管疾病“前筛”、“后疗”和“健教”三个基地。2013年组织召开了全国心血管病社区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不断探索和完善心血管病防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2014年启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该项目目标在于探索出“以最小的花费取得最佳防治效果”的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方案。截至目前国家投入经费11.04亿元,已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的248个项目点,筛查总人数达到314万人,高危对象干预管理总人数超过68万人。由于该项目覆盖全国,地域差异大,涵盖近56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全国心血管疾病的百万人群前瞻队列已成为全球之首,被美国NIH转化医学中心主任誉为“全球精准医学研究的最佳资源平台,是中国的方案,世界的平台,十分令人振奋!”。该项目将成为我国未来原创性心血管药物靶点发现及精准医学研究的重要国家战略资源。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提高基层高血压管理水平,增强群众获得感,2017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委托该院成立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围绕“五统一”要求,即统一基层高血压指南、统一指南培训与考核、统一基层高血压质量考评体系、统一绩效考核、统一开展民众宣教,开展相关工作。组织专家委员会制定《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并在2017年11月正式发布并逐步在全国推广使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积极开展《指南》的线上、线下培训和考核,截至目前:全国线上培训覆盖31个省、354个市、3002个区县、38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3万名基层医生,培训前平均分69分,培训后平均分90分。在线平台患者管理人数857万人、患教信息发送量1907万次;全国线下培训举办“雄鹰计划”培训班18期、累计培训1100名基层医生骨干,“群雁计划”培训会已举办38期、培训基层医生4700名。另外《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质量考评手册》撰写、宣教工作也正在逐步推进中。

    4. 打造了全国性心血管疾病资讯平台

    自2004年成立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以来,阜外医院打造了一个全国性心血管疾病资讯平台,编辑出版了《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2016年》,该报告立足于国家代表性和权威性,已形成广泛影响力。制定了《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1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社区疾病管理教程》;2013年制定和推广了《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2015年启动修订《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国家级行业规范文件《心脏性猝死的标准》与编制循环系统33个疾病临床路径;2016年修订了《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治疗指南》。

    (四)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大人才观”理念,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心血管专业人才,是国家心血管防治领域的人才培养摇篮

    1. 教学资源的国家队平台

    阜外医院始终以成为行业内精英医院为奋斗目标,以培养国家级心血管病专家为己任,致力于心血管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医院现覆盖理学、医学、工学3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2个;三级学科专科医师培养基地2个。医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82名、硕士生导师94名;育有全国优秀教师陈在嘉,院校教学名师胡盛寿、顾东风,院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十余名德艺双馨的医学教育工作者。

    2. 层出不穷的人才

    阜外医院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造就了一代中国心血管领域大师级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家,为我国心血管专业领域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内先后培养了6位院士,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英恺、顾东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朱晓东、高润霖、胡盛寿,21名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名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万人计划”人选,1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荐计划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近十年,面向国内外招聘了心内科、内分泌疾病、血脂异常、心肺运动、血栓性疾病、个体化治疗、分子诊断、血管外科、高血压、泌尿外科等多位“出类拔萃”的学科带头人,为医院向国家级医学中心转变夯实了基石。

    向院外输送大量的心血管病领域专业人才。1970-2017年中,60%全国心脏中心的主任在阜外医院进修学习过,医院共输出约500名心血管病专业技术骨干,为全国40余家心脏中心输送了心脏外科主任。作为一所临床教学医院及中华护理学会、北京护理学会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医院承担了北京高等护理学校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以及中华护理学会与北京护理学会专科护士认证的培训工作,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护士近500人。自1977年恢复招生起,医院共培养105名博士后、1044名博士、1061名硕士及14375名进修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近几年,医院还接收了来自印度尼西亚、埃及等国家的医务工作者来院学习,不断加强与其它国家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培养合作,扩大我国在世界心血管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力。

    目前,为更好地培养心血管优秀后备人才,积极探索心血管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医院推出了“3+X”优才计划,面向全国公开招录和培养优秀心血管专业住院医师。

    3. 心血管技术协作网络的建立

    阜外医院完成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近代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工作,建立了心血管技术培训网络。1982年创建“全国心血管病临床技术协作培训中心”,1988年更名为“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自2009年起,阜外医院在全国科学布局,构建分级管理与培训体系,推广适宜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技术,先后与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3家医院合作成立心血管技术培训网络,极大提高了区域辐射能力和全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技术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心血管病患者的就医需求。

    4. 开展心血管病专业质控工作

    为加强心血管病专业医疗质量管理,实现我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2017年11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委托,承担国家级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工作,成立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至今已吸纳全国200余位心血管病专家,组成高血压、冠心病、房颤、心力衰竭、心外科、血管外科、心血管影像7个专家工作组。协同制定心血管病专业10个病种/技术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建立国家心血管病质控网络平台(www.nccqi.org.cn),探索心血管病质量评价和质量改进工作,分析和报告全国心血管专业质量现状,编写《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心血管病专业部分。形成集高血压、冠心病、房颤、心力衰竭、心外科、血管外科、心血管影像为一体的全国心血管病质控体系。以实现全国心血管疾病诊疗及预防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作为工作目标,为建设健康中国助力。

    5. 委省共建项目

    2013年起,医院承担了“云南项目”、“河南项目”两个委省共建项目,进一步拓展未来发展空间,推进“阜外”品牌资源在国内的伸展,把国内最优质的心血管病诊疗资源带到各省市甚至周边国家。2017年9月15日,云南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正式运营。2017年12月16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正式开诊运营。

    三、医院获得的社会荣誉

    医院多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首都卫生系统双十佳人民满意医院、首都卫生系统文明单位标兵、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工人先锋号,培育出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指导工作先进个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中国好医生、首都市民学习之星等一大批“阜外”精英,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对44家委预算管理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考评中,阜外医院连续三年位列第一,充分肯定医院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阜外人在六任院领导的带领下,传承“听党指挥守纪律”的军队优良传统和“治学严谨”的协和精神,形成了认真严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的“创新精神”和协作包容、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这一阜外家风,推动了医院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洪流中独占鳌头,以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人才优势,在心血管临床、科研、防治、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创造了在我国乃至世界心血管病防治领域的诸多第一,促进了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阜外”品牌的盛誉。

  • 3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三级甲等 医保 专科医院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2号
    收录医生 741     评价 0     [复旦排名]全国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第66名     评级 5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始建于1941年,实行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拥有诸多国内外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是中国高层次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起着“对内是示范,对外是窗口”的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是卫生部部管的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共设有15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下属5个分支机构。现有椅位455台,开放病床120张。年完成门急诊量100余万人次,日均门急诊3400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4500余人。承担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离退休老干部、各国驻华使节、外国专家及海内外侨胞的口腔医疗保健工作。在长期学科建设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已逐步凝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口腔医学临床学科群,囊括了目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口腔类别所有重点专科的医院。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是中国高层次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拥有“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长江学者”2人。1984年这里培养了中国第一位医学博士。同时也是全国**一家由教育部批准招收口腔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生的口腔医学院校。目前在校学生总数近700人。几十年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培养出一代代**的学子,他们不仅推动了中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在国际口腔医学领域颇具成果的著名学者和专家。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目前设有中心实验室1个、临床和基础研究实验室13个、以口腔常见疾病防治为主导的跨学科研究中心9个、实验动物室1个和1所口腔医学专业图书馆。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卫生部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作为国内十大国家级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之一的口腔医疗器械检验中心均设在我院。并作为全国**一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学院重视口腔预防工作,多年来广泛开展社区健康促进、农村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在1981年即被世界卫生组织批准为“WHO预防牙医学科科研与培训中心”。先后主持完成了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组织领导了10多年“全国爱牙日”活动,并参与举办口腔健康咨询、义诊、讲座等公益活动。协助政府制定了我国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规划,进行长期、艰苦的口腔健康教育和观念启蒙,为规范和发展我国口腔预防医学和牙病防治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国内口腔医学院校的“示范”,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国牙防基金会均挂靠我院。同时,我院也是中国口腔医学会的会长单位和其下属的7个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是首批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点授权单位,也是口腔医学类7部全国统编教材的主编单位。
    作为国内口腔医学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口腔医学院和相关学术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谅解备忘录。每年接待大量外宾,多次举办大型国际和地区性学术会议,并聘请世界著名教授、学者为我院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已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70年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不但赢得了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地位,培养了大批口腔医学人才,而且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医院文化,“厚德尚学、精医济世”的院训作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核心文化理念,将激励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人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再创辉煌。
  • 4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三级甲等 医保 专科医院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52号(定慧寺)
    收录医生 403     评价 0     [复旦排名]全国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第69名     评级 5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始建于1976年,是一所由北京大学、北京市医管局共管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设有34个临床科室,14个医技科室,17个基础研究科室,开放床位776张。全年门诊量66万人次,年收治病人7.8万人次,手术近1.6万例。医院职工近2400人,在编职工中正高级职称124人,副高级职称211人。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肿瘤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肿瘤科、病理科)、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北京市胃癌防治中心、北京市乳腺癌防治中心、北京市影像介入治疗中心、超声诊断中心)、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科暨老年肿瘤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北京学者工作室1个,是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转化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现有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名,自建院以来先后有3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11人获突出贡献专家,38人获政府特殊津贴。现有教授39名、副教授 6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5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 62名。

    医院自成立以来,致力于胃癌、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泌尿系统肿瘤、妇科肿瘤、头颈部肿瘤、骨肿瘤、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等各种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其中胃癌的研究两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所建所以来,在肿瘤学基础理论研究、常见主要肿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胃癌、食管癌高发区现场的预防干预研究等领域均有创新与领先的成绩,在国内外颇具影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是全国肿瘤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医学教育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以及进修生、职工的继续教育。每年定期举办全国临床肿瘤医师进修班和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全国性学习班。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许多国际知名肿瘤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每年不断有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院参观、考察、讲学,进行科研协作与学术交流。医院也不断有科研、临床、医技专业人员出国访问、进修、短期工作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以建设患者首选的国际化肿瘤集团中心为自己的发展愿景,坚持内生式发展、外延式增长两个发展方向,实施国内前列、国内顶尖、国际知名三个发展阶段,采取过硬的品牌学科、优秀的管理团队、顶级的专家队伍、人性化的医院文化思想四项发展措施,让每一位肿瘤患者在就医中获益。

    地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52号联系电话:0086-10-8812 1122传真:0086-10-8812 2437邮编:100142

    网址:http://www.bjcancer.org

  • 5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三级甲等 医保 专科医院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花园北路51号
    收录医生 108     评价 0     [复旦排名]全国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第88名     评级 5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是北京大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的临床医疗、人才培训与科学研究基地,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精神卫生中心。

    北京大学的精神病学专业创建于1942年,为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设立的神经精神科。195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精神病院,1954年成立精神病学教研室。

    1954年建立脑电生理学研究室。

    1962年建立生物化学研究室。

    1966年迁址到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为该院精神科。

    1980年3月成立北京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1982年2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医院为国内第一家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

    1987年2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正式创刊出版发行,杂志编辑部挂靠在医院。

    1989年至1999年成立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系,共招收六届本科生。

    1992年10月6日迁入现址,增加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名称。

    1993年卫生部批准医院建立部属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

    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1998年卫生部批准医院成立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2001年12月被卫生部确认为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2002年2月教育部批准医院为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重点学科。

    2002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属精神卫生中心成立,挂靠在医院。

    2002年7月成立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挂靠在医院。

    2004年12月增加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名称。

    2006年成立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心。

    2007年成立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

    2007年成立公共卫生事业部,作为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执行中央支持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 2011年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014年3月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挂靠医院。

    2014年6月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落户医院。

    2014年10月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14年10月北京大学-Lieber转化神经精神医学联合研究所落地医院。

    2020年4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院完成竣工验收。

    历任行政领导:

    1942年至1953年,许英魁教授任主任

    1953年至1972年,伍正谊教授任主任

    1973年至1980年,沈渔邨教授任主任

    1980年至1997年,沈渔邨教授任所长

    1997年至2001年,崔玉华教授任所长、院长

    2001年3月,于欣副主任医师任副所长、副院长,主持工作

    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于欣主任医师任所长、院长

    2013年7月至今,陆林教授任所长、院长

    历任党委领导

    1981年1月至1984年8月,沈渔邨教授任党委书记

    1984年8月至1986年3月,李从培教授任党委书记

    1986年3月至1987年9月,陈二乔同志任党委书记(任期内病故)

    1987年12月至1994年6月,张津萼研究员任党委书记

    1995年4月至1998年4月,王玉凤教授任党委书记

    1998年4月至2003年4月,周东丰教授任党委书记

    2003年4月至2012年10月,黄悦勤教授任党委书记

    2012年10月至2020年12月,王向群主任医师任党委书记

    2020年12月至今,陈斌斌副研究员任党委书记

    医疗服务

    医院始终秉承“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以求实创新为动力,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临床服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形成了综合实力卓越、亚专科齐备、特色病种鲜明的医院特色。设有综合病房两个,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急症、重症、难治的精神障碍患者;设有特需医疗病房一个,面向高端人群和国外使领馆的外交人士;设有老年、儿童、临床心理病房、睡眠医学科病房等亚专科病房以及酒药依赖和进食障碍等特色病种病房,为相关人群提供专科的精神卫生服务。门诊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中西医结合门诊、神经内科门诊、多专家会诊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问题患者的就诊需求;还设有进食障碍、成瘾行为、睡眠障碍、记忆障碍、行为分析治疗、精神疾病康复咨询、心理治疗、老年儿童等相关专业门诊,以满足就诊者对专科或特殊方向的咨询和治疗需求。

    医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精神科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自1997 年以来,共完成了百余种精神科药物的新药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

    健康教育和自助团体在精神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动患者和家属参与到精神疾病康复的全过程是医院的医疗特色之一。多年来医院定期举办戒酒互助会(AA)、痴呆患者家属联谊会、精神分裂症家属联谊会、老年期痴呆家属联谊会、抑郁症患者自助团体、进食康复联谊会、强迫症患者生活发现会等活动。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也挂靠医院,定期组织孤独症儿童家长培训班和家属联谊活动。以上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社会功能和社区再适应奠定基础。

    护理服务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建立于1980年,至今已40载。而医院的精神科护理文化可追溯至1951年医院前身北京医院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病院建立的时候,“废除普遍约束患者, 让精神疾病患者大解放,过正常人生活”,正是医院护理前辈的志愿,也是医院护理团队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几代六院护理人,都为消除医院住院环境与综合医院的差异, 为患者缓解疾患苦痛、减轻患病耻感进行着探索和实践。

    建院40年来,护理部在“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院训指导下,陆续推出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护理工作理念、“科学、人文、关爱”的护理品牌。在护理学科建设、护理质量控制、护理教学科研、护士培养、拓展护理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不断进取。2010年医院首批被确立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精神科专科医院之一,在全国率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落实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同年成为精神科专科护理教学基地。每年接收来自全国的专科基地学员及进修护士,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专业人才。医院作为北京大学的护理专业见习/实习基地,教学水平得到业界普遍好评。医院护理学科多年来深耕于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医院护理管理模式、护士培训体系、护理信息化建设、专科护理等多项工作,为我国精神科护理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科学研究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是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拥有国家卫健委唯一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为教育部批准的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精神病学/心理学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成为国际高水平学科之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渔邨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等精神病学专家的引领下,北大六院建立了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研究生导师等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队伍,形成了以心身医学、生物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精神药理学六个领域为方向的科研团队。历年来医院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并获多项重大科研奖励。

    2014年10月23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被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和总后勤部卫生部正式认定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牵头并联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等共建单位共同组建的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旨在针对临床研究瓶颈问题,开拓临床研究创新体系,建立以多目标、多任务研究方案为基础的新型临床研究模式;构建规范化、高质量的协同研究网络和多中心研究平台,开展多中心、大规模、高质量的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提高全国精神心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综合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临床关键问题。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充分把握国际精神心理疾病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精神心理疾病和临床研究不断发展的需要,整合国家和区域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发挥中心引领、网络协同的优势,为开展重大精神心理疾病领域的新型临床研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和完善的专病信息资源平台。不断创新方法与机制,针对常见重大精神心理疾病目前的防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顶层设计和协同网络建设,制定战略性研究方向, 力争在精神心理疾病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取得更多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推动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

    在心身医学研究领域,围绕病理性情感记忆和睡眠医学范畴内的重大科研问题,致力于成瘾、抑郁症、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系统性和原创性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干预病理性记忆的新模式、成瘾防复吸治疗的新理念,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唤起-消退”心理学范式可用于消除成瘾记忆,为药物成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干预途径和理论依据;发现了快速抗抑郁的新靶点和在睡眠中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新方法,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了睡眠状态下记忆的信息处理过程及其脑功能机制,实现在睡眠状态下靶向调控记忆编码、巩固和情绪加工等,开辟了基于睡眠的干预信息处理的新范式。在Science、JAMA Psychiatry、Biol Psychiatry、J Neurosci 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总引用1万余次。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在生物精神病学领域,采用分子遗传学、神经生化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精神药理学等技术,探讨精神分裂症、孤独症、老年痴呆、情感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药物治疗新靶点及临床治疗新方法,以及迟发性运动障碍病理机制和治疗新方法。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创建了较稳固的全国多中心临床医学研究的协同研究网络平台,建立了中国汉族人群常见精神障碍的临床、脑影像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多维度大数据库及生物样本库。代表性学术论著发表在Nat Genet、Mol Psychiatry、Lancet Psychiatry、Am J Psychiatry、Biol Psychiatry、Proc Natl Acad Sci USA等领域内TOP期刊,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发病风险及疗效个体化差异的新型易感基因及特征性的脑影像学指标; 采用药物基因组学技术发现抗精神病药疗效和不良反应个体差异的易感基因;借助细胞和动物模型阐述了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等的新型的发病机制;针对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中药治疗已纳入美国神经科临床治疗指南。

    在社会精神病学领域,医院引进和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各类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工具, 指导和培训多省市社区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主持全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负担研究,完成首次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精神障碍患病率和卫生服务利用调查;完成中国精神残疾标准制定;研究老年痴呆筛查、诊断工具和痴呆照顾者干预措施;建立自杀预防研究培训网络;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等最新治疗方法治疗精神障碍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开展人格障碍及网络使用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自从2000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级、部委级、北京大学等科研课题,参与有影响力的国际合作研究;目前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精神障碍队列研究”是国内一流、国际瞩目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主编十余部教材和专著;在Lancet、JAMA等各级杂志发表学术文章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近年来多次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等科技进步奖。

    在儿童精神病学领域,致力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相关破坏行为问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治疗、预后和成人期ADHD的系列研究,开展儿童孤独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等儿童期重要精神障碍的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原卫生部、教育部、北京市科委等多项基金课题,在病因学、临床评定和治疗方面均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的汉族儿童ADHD临床与生物样本库,ADHD系列研究已成为全国儿童精神病学临床研究领域最大的临床研究示范平台。研究成果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贰等奖。先后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著300余篇,SCI期刊收录100余篇,代表性论著发表在Mol Psychiatry, Biol Psychiatry, Neuropsychopharmacol, J Neurosci,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等著名国际期刊。

    在临床精神病学领域,着重于以各类主要精神障碍为中心的临床与应用研究、精神药物临床研究、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精神行为与神经认知评估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等;主要开展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及轻度认知障碍、老年期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的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探索构建主要精神障碍多中心临床研究平台的工作机制,创建了较稳固的全国多中心协同研究网络;在相关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临床评估与早期干预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美国NIH国际合作等基金课题;主编专著近30部;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代表性论著发表在World Psychiatry、Mol Psychiatry、Am J Psychiatry等高质量国际期刊上;最先揭示了遗传特征对AD大脑功能连接组学的影响; 领衔建立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中国城市常模,出版《MCCB中国常模手册》,为我国人群的神经认知测验提供了科学标准;采用PAD实现认知测验的构建方法获国家专利一项;首创建立我国特色痴呆照护辅导技术,提出认知障碍全程管理理念,建立的社区痴呆管理与服务模式被WHO西太区办公室采纳。

    在精神药理学研究领域,药理研究室结合基础与临床资源,开展精神疾病的新药研发、病理机制及其临床治疗学研究工作。在情感障碍研究方向,采用先进的分子遗传学、神经生物学、精神药理学及功能影像学等技术或理论,对情感障碍进行系列开拓性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

    (1)已建立了高效度精神疾病动物模型,利用转基因动物及病毒靶点操控技术,研究了抑郁症的病理机制,首次观察到疾病特异的认知损害表型,发现calbindin、nectin3等与疾病发生和治疗相关的靶点分子。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Neuropsychopharmacology、Cell Reports等重要杂志。

    (2)已建立2000余例涵盖临床特征、遗传学及脑影像学数据的情感障碍大样本库,全病程追踪精神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找精神疾病诊断和个体治疗相关的客观生物学标记,并借助机器学习方法建立情感障碍诊断和治疗模型,已取得丰富成果。部分结果发表于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Psychological Medicine等重要杂志。

    (3)通过承担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北京市科委脑认知与脑计划领域项目”和“首发基金联合攻关项目”等,已建立规范的伦理审查、标准化的电子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生物样本采集与保存流程。并且成为目前国家精神心理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球及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支撑平台。目前正在承担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重点项目)与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自主创新项目, 主持或参与多项新药I–IV期临床研究和药物规范化治疗研究。研究团队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400分,他引千余次。2020年9月,研究室获得2019年度北京市科技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基于基础和临床的抑郁症诊疗生物学标记研究)。

    为了加强抑郁症的健康教育活动,研究室于2018年4月创建了专属科普公众号-“心晴指引”。通过专业的科普文章及量表测评,帮助抑郁症患者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通过全方位的科普教育与推广,提高了大众对疾病的理性认识,减轻病耻感。

    目前研究室完成了多名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他们已经在精神病学的科学研究、临床、医药研发等领域崭露头角,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

    人才培养

    医院秉承北大医学的优秀教学传统,以朝气蓬勃、学风严谨的教师队伍承担北京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人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进修以及研修人员的全部精神病学教学和教学改革任务。同时还承担北京协和医院本科生、住培生教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学任务。

    2002年医院被批准为精神病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每年为国家举办数十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为全国精神卫生事业培训各项人才。许多培训项目连续举办多年,形成了品牌效应。

    2006年医院被北京市卫生局认定为北京市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培养北京地区精神科住院医师的任务。2014年,医院成功申报成为第一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20年医院成为国家重点建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同时也是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教育委员会精神科专委会及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专委会的主委单位。

    医院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7人。随着医院招收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在读研究生约150名,这些学生已成为医院各项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的生力军。医院每年为全国各地输送四十余名获得学位的硕士和博士,这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很多成为了地方或所在院校的领导、学科骨干乃至带头人。

    在国家医疗卫生人员专业资质认证方面,全面参与并引领精神卫生领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卫生部中级职称考试以及高级职称考试。医院还是WHO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与世界多所著名大学有人才交流和业务联系,医院始终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精神医学人才为己任, 服务国家,引领精神医学的未来。

    学术交流和对外合作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是北京大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的临床医疗、人才培训与科学研究基地, 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精神卫生中心。多年来,北大六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培养人才,极大促进了北京大学精神医学学科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在国际舞台赢得声誉。

    北大六院与全球包括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墨尔本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挪威医学会、香港中文大学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所进行了医教研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与伦敦国王学院、墨尔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时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共建北京大学-Lieber转化神经精神医学联合研究所。医院定期邀请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医院等的科研人员、医护人员来访并进行深入交流,有利推动了我国精神医学的发展。

    北大六院医教研人员积极组织并参加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包括第一届国际森田疗法大会、世界精神病学协会首次亚太区域会议、国际老年精神病学会北京地区会议、国际精神药理学会亚太地区大会、国际预防自杀协会(IASP)世界大会、中韩日BESETO国际精神病学会议、国际老年精神病学学会年会、中国睡眠与心身医学论坛、北大医学孤独症国际论坛等。在国际大会上汇报我国精神疾病临床治疗、基础研究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来自全球的研究学者和团队进行了深度交流,有助于我国精神疾病领域临床、科研、教学、护理等方面的发展。

    公共精神卫生服务

    近些年,党和政府对公共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2002年,原卫生部批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成立精神卫生中心,挂靠在医院,协助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等。2004年, 原卫生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央补助地方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简称686项目)。2006年,原卫生部成立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设立在医院,承担国家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指导和管理机构职能。2007年,医院成立公共卫生事业部,承担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职责,协调全院力量开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技术指导,承担“686项目”,2015年6月国家6部委联合启动的“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2019年1月国家10部委联合启动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以及“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简称信息系统)等的日常管理工作。

    “686项目”经验产出的《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等直接用于国家医改中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也被“三甲医院评审标准”所采纳,项目已从60个示范区县逐步扩大至全国所有区县。2011年8月,覆盖全国的“信息系统”正式开通,其基本数据集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通过“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形成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最佳实践案例,拟在全国推广应用。

    开展大量政策和服务研究,在国家重要政策、法规和规范的制定中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包括《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关于探索开展抑郁症、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的通知》等。

    组织专业团队制作了精神卫生知识系列科普动画、抗疫相关心理调适小视频等多种宣传材料,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广泛传播,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精神卫生工作。自2010年启动“蓝图骨干培训”,每年开展健康教育、医疗质量、平衡康复、同伴支持、心理危机干预、精神卫生法等培训;助力脱贫攻坚,援助部分西部地区开展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培训。在重大灾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院多次派出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开展心理救援工作,开展各类培训,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 6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三级甲等 医保 专科医院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路33号
    收录医生 121     评价 0     [复旦排名]全国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第95名     评级 5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八大处整形医院)于1957年由著名整形外科专家宋儒耀带领的团队所创建,是中国最早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产业于一体的整形外科专科中心,是中国整形外科事业的摇篮。医院占地10万余平方米,现有员工800余人,其中医师200余人。医院设置病床440张,年门急诊17万余人次,年完成各种整形、再造及美容手术近7万例。医院是《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的编辑出版单位,以及北京市医疗整形美容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挂靠单位,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在市区开设医院东院区,同时还建立了平安门诊部、北京医科整形美容门诊部、北京医科医疗美容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西南中心。

    经过近60年的发展,以专病专治为特色,逐步建立整形与美容外科相关的唇腭裂、耳整形再造、颅颌面、瘢痕综合治疗、乳房整形、尿道下裂、鼻整形再造、毛发移植、激光美容、皮肤科等27个病种学科中心。

    整形外科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并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平均每年发表SCI文章80余篇。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医院,也是外科学(整形外科)、麻醉学、皮肤性病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博士、硕士培养点,口腔医学硕士、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培养点,国家卫健委整形外科专科医师及进修生培训基地,现有博士、硕士生导师58人。已培养博士、硕士生700余人,国内外进修生3000余名。

    2017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首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目前正为实现建设国家一流的整形外科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基地、疑难杂症诊治基地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 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三级甲等 医保 专科医院
    北京市通州区马厂97号(京通快速路东口)
    收录医生 196     评价 0     [复旦排名]全国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第99名     评级 5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是以胸科疾病和结核病患者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创建于1955年,原名“中央结核病研究所、中央直属结核病医院”,兼设“WHO结核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国CDC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北京肺癌诊疗中心”、“北京骨关节结核诊疗中心”,是国家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所院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现有职工97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36人,高级职称人员177人,学科骨干14人,突出贡献专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人次。目前设有临床、医技科室26个,基础研究室9个,耐药结核病研究室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具备MRI、螺旋CT、符合线路SPECT、DR成像系统、直线加速器等胸科疾病和结核病诊断、治疗的全套设备。总体规划床位数900张,目前实际床位数612张。

    所院始终坚持临床与科研结合,不断开拓创新,在国内率先开展结核病短程化疗研究、开展第一次国内耐药结核病基线调查、完成国内首例人体肺移植、首次建立了国内人体肺癌细胞系、较早开展胸部肿瘤侵犯上腔静脉系统血管的外科治疗,20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多次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攻关”和“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等研究项目。自1978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部、市级及局级成果177项,培养研究生252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81名,博士研究生73名。目前,医院设立博士研究生培养点4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9个。为全国培养结核病、胸部肿瘤防治专业骨干20000余人次。

    2010年更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以来,所院转变管理理念,积极倡导建立学习型组织,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医院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代表首都胸科专业水平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现代化胸科医院的战略目标而努力拼搏。

    诊疗科目

    预防保健科/内科呼吸内科专业;消化内科专业;心血管内科专业血液内科专业/外科普通外科专业神经外科专业;骨科专业胸外科专业;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妇产科;妇科专业/儿科」儿传染病专业小儿呼吸专业/小儿外科;小儿骨科专业/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传染科;呼吸道传染币专业/结核病科/肿瘤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事圈病科尘肺专业/临终关怀科/麻醉科/疼痛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临床体液、血液专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临床化学检验专业;临床免疫、血清学专业;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专业/病理科/医学影像科;X线诊断专业CT诊断专业磁共振成像诊断。

  • 8 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儿童医院
    三级甲等 医保 专科医院
    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56号
    收录医生 388     评价 0         评级 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科医院,前身是我国现代儿科医学奠基人诸福棠院士于1942年创办的北平私立儿童医院。医院总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编制病床970张,年门诊量300余万人次,住院病人7万余人次,手术逾2.3万例。2017年,医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成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2019年被批准设立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为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防控提供大数据支撑。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儿科学,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平台,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级研究平台以及16个市级医疗中心。医院设有疑难病例会诊中心和国际远程会诊中心,每年完成各类疾病会诊1000余例,儿科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和儿外科分会的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儿童医院共有在职职工3020人,其中医生884人,护士1258人,医技448人。正高级职称223人,副高级职称314人,中级职称607人。医院拥有中国现代儿科医学奠基人诸福棠、小儿白血病专业学科带头人胡亚美、中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张金哲等国内儿科界仅有的三位院士,以及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众多高层次人才。
    医院拥有教育部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是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医学院和儿科学系所在地,现有教授、副教授97人,博、硕士研究生导师93人,承担着博士、硕士研究生,长学制儿科专业,护理大专及继续医学教育等多层次教学任务,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儿科人才。
    北京儿童医院积极发挥学科龙头作用,领航儿科行业发展。2013年牵头组建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创新“病人不动、医生移动”的模式服务全国患儿,目前集团成员已达34家。医院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典、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和捷克等国家的儿童医疗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和广泛的合作,是科技部认定的儿童重大疾病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多年来,为方便患者就医,医院始终坚持24小时接诊。医院积极践行公立医院改革,推进预约挂号工作,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的同时,医院还承担了上级部门委派的手足口病防治、问题奶粉筛查、H7N9禽流感疫情筛查、抗震救灾支援、突发公共事件救援等医疗救治任务。
    医院以“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儿童服务”为宗旨,大力弘扬“公慈勤和”院训精神,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共产党员贾立群同志等杰出代表。医院坚持公益,始终“关注儿童、关注健康”,成立“北京儿童健康基金会”,扶助贫困患儿就医;组织医疗骨干参加援疆援藏计划、“人才京郊行”、大型义诊活动,为偏远地区和基层单位的儿童送医、送药、送健康;开展免费救治西藏先心病、唇腭裂患儿活动,举办血友病、糖尿病、白血病儿童夏令营,让患儿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北京儿童医院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首都文明服务示范窗口”、“最受欢迎专科医院”、“双十佳人民满意医院”、“北京最受欢迎三甲医院”荣誉称号及“首都劳动奖状”、“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 国家级重点学科:
    儿科学
    ●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儿科重症、小儿呼吸、中西医结合儿科、小儿外科、临床护理
    ● 国家级平台: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教育部儿科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儿童重大疾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科技部儿童健康发展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储备库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儿童白血病的国际化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
    ◆ 北京市级平台:
    北京市儿童外科矫形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儿童重大疾病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北京市重点学科:
    急救专业、普外专业、小儿白血病专业、中医小儿脾胃病专业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
    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研究
    儿童慢性肾脏病与血液净化
    出生缺陷遗传学研究
  • 9 首都儿科研究所
    首都儿科研究所
    三级甲等 医保 专科医院
    总院: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2号;月坛门诊部:北京市月坛南街1号
    收录医生 312     评价 0         评级 5

    附属儿童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北京大学教学医院、规范化服务达标医院、首都平安示范医院。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点,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附属儿童医院编制床位400张,设有25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住院部设有14个病房。手术室设有百、千级手术室8间。医院承担着北京市和外省市患儿的医疗救治工作,年门急诊量和出院患者逐年增加,2013年门急诊量达192.3万人次,年住院病人22514人次,年病房手术例数5859例。2002年、2005年医院建设了新门诊楼和病房楼,就诊环境和医疗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呼吸内科是北京市儿童呼吸道疾病诊断治疗中心,是北京市重点扶植的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科室拥有呼吸专业门诊、哮喘门诊及多个检查室包括纤维支气管镜室、呼吸睡眠监测室、肺功能室、反复呼吸道感染(RRI)及免疫治疗门诊。该科室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类重点科研项目。呼吸内科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取得了多项突破,儿童哮喘防治综合治疗方案被列入卫生部“十年百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儿童肺炎中病毒及支原体的分离鉴定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消化内科多年来围绕小儿腹泻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填补了我国小儿腹泻病治疗方面的一些空白。其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新药发明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该科室在儿童、婴幼儿电子胃镜、电子肠镜,无痛内镜、超细内镜的诊断和内镜下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已开展的胃电图,为了解儿童胃肠动力提供基础。率先在国内儿科开展了食道测压、食道Ph值监测、食道阻抗检测等方法,为儿科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神经内科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包括有合理的专业人员队伍、专业病房、专业门诊及神经功能检测中心。建立了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诊疗常规,形成了一整套流程规范,开展了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检查等。神经科及相关科室可开展全面深入的医学检验,包括神经生理及神经心理测试、神经影像、脑功能检查、先天遗传疾病、代谢疾病、发育障碍、感染与免疫疾病检验等。近3年获得部市级课题24项,发表SCI文章30余篇。 

    内分泌科是诊治儿童糖尿病、矮小症、甲状腺疾病、性早熟、垂体疾病、代谢性骨病、肾上腺疾病等的专科,开展各种内分泌功能试验和评估,在儿童糖尿病的强化治疗和动态血糖检测方面颇具特色,参与承担“肥胖儿童内皮细胞功能”、“女性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联合治疗”等多项课题,为0~18岁小儿提供内分泌系统疾病咨询、教育、诊断和治疗服务。该科室定期开展糖尿病教育学习班;运用新技术和新疗法,诊断、治疗、监测内分泌患儿并进行相关基础研究。 

    心血管内科设有专业门诊、病房、心脏彩超室,心电图室、运动实验室、心脏电生理检查室,晕厥检查室,拥有现代化的设备,对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心功能,心律失常危险度评估,儿童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心肌炎危重症抢救及药物控制心律失常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少年儿童高血压易患者的识别与一级预防、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该科室曾牵头多项重大科研公关项目,四次主持并参与制定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100余篇文章,参编多部著作。 

    肾脏内科在诊治各种泌尿系统常见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孤立性血尿、无症状蛋白尿、Alport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ANCA相关性血管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炎、肾小管酸中毒、Batter综合征、Dent病及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多种少见疑难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颇具特色。近年来开展的肾脏替代治疗,使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得到了积极救治,为下一步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机会。科室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临床与科研结合,已完成多项研究课题。 

    血液内科在儿童血液病、肿瘤的诊断治疗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白血病、淋巴瘤、其他实体瘤、噬血细胞综合征、先天性骨髓衰竭性疾病、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该科室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风湿免疫科在儿童风湿病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科研上与国际接轨,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幼年型关节炎、幼年皮肌炎等有深入研究,擅长疑难和危重儿童风湿病诊治。在国内较早联合开展了生物制剂、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儿童风湿病,同时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如药物冲击、生物制剂、中西医结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物理和运动医疗等方案促进患儿康复。该科室多年坚持进行随访,保障了患儿长期稳定的疗效。 

    新生儿内科对早产儿、出生缺陷、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不明原因胆汁淤积症等危重疑难疾病的诊断治疗达到国际水平。围绕临床重点问题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检测、快速CMV病毒分离,经外周动-静脉双通路同步换血术和NCPAP治疗新生儿NRDS等新技术,发表论文150余篇,多次获得获北京市科技成果奖。 

    重症医学科(包括ICU、急诊室)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呼吸机救治危重患儿,处于国内领先水平。1986年成立ICU,专业设置包括NICU、PICU、急诊室、血气实验室。近30年来在儿科危重症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承担30余项各类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0余篇,多项卫生部、国家、市、局级科技进步奖等科研成果获奖。近年来该科室除常规重症监护治疗外,还开展了高频通气等一系列新的重症监护治疗技术,使危重患儿救治水平不断提高。 

    感染科的前身是传染科,近30年来开展了小儿腹泻病相关的大量基础 临床研究,先后获得国家新药发明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建国40周年百项**科技贡献奖。先后发表医学论文200余篇,参加编写小儿感染性疾病相关著作20余部。该科室除接诊儿童法定传染病的疑似和确诊病人外,还承担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尤其对儿童手足口病和感染性腹泻病进行病原学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杜绝滥用抗生素。并对手足口病及腹泻病患儿采用非侵入性治疗手段(干扰素雾化、腹部中药微波理疗),取得很好的疗效。 

    保健科是以小儿内科为基础、儿童保健为特色的临床科室。专业门诊齐全,设有多个亚专业:儿童营养、儿童心理卫生、儿童五官保健、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康复等。有的专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科室配备有心理测查、智力测查室。引进先进的无创、无辐射性超声设备检测儿童骨强度;采用视力筛选仪进行视力筛查;近年来还开展了儿童骨龄评价、营养与进食行为评估等工作。2010年承接了首发基金课题“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的修订”。 

    中医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多发病,在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鼻炎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脾胃病、小儿疑难杂症。该科室开展了多项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项目:脉冲微波加中药穴位外敷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冬病夏治三伏贴,冬病冬防三九贴;耳穴埋药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遗尿,抽动秽语综合征,小儿睡眠障碍;按摩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等。还坚持指导家长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训练。 

    普通(新生儿)外科临床主攻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巨结肠,肛门闭锁以及肝母细胞瘤等腔镜进行诊疗的儿童疾病(擅长运用腔镜治疗儿童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巨结肠,肛门闭锁以及肝母细胞瘤等疾病)。目前在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行业专项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收入论文27篇, 完成著作10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及中华医学会科研成果奖、河北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项;研究成果为国内和国际小儿外科最权威教科书引用, 吸引国外同行前来学习,并被国外同行邀请讲学和进行手术演示。其新技术推广到国内26个省份百余所小儿外科中心,培训医生千余人。 

    泌尿外科拥有先进的专业设备,如小儿腹腔镜、膀胱镜、输尿管镜等。对于泌尿生殖系先天畸形的矫治及各种泌尿生殖系疑难重症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近年来科室以微创技术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肾盂输尿管成形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重肾重输尿管切除术、小儿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肾囊肿去顶术 半肾及全肾切除术及两性畸形、高位隐睾的治疗,其疗效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科室多次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胸外科在小儿普外、肿瘤、胸科等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小儿胸腹部肿瘤和胸科疾病的诊治,以及普外疑难重症疾病的处理。并将微创技术应用于临床,熟练掌握经胸、腹腔镜治疗膈疝、脓胸、良恶性肿瘤等疾病,使肿瘤诊断治疗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该科室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并参与了专业书籍的撰写。 

    骨科擅长小儿骨骼和神经肌肉系统的各种先天畸形的治疗,发育性及病理性髋脱位的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各类先天性多指(趾)、并指(趾)畸形,肌性斜颈的微创手术治疗等。在SPR手术及外周神经部分松解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方面效果显著。并在各种骨肿瘤的诊断、手术治疗及化疗,急、慢性骨髓炎及化脓性关节炎的治疗,创伤骨折的闭合复位,骨折畸形后的矫形治疗及微创弹力髓内针技术的应用方面颇具特色。 

    麻醉科包括门诊手术室、病房手术室和麻醉后恢复室(PACU),为医院所有接受手术和诊疗操作的患儿提供麻醉、镇静和镇痛服务,并承担各科室危重患儿的急救复苏任务。擅长微创外科、新生儿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心胸外科、耳鼻喉科和眼科等手术的围麻醉期管理。近年来,麻醉科积极倡导并开展了胃肠镜、纤维支气管镜、磁共振检查、骨髓穿刺、鞘内注射等诊疗操作的无痛和舒适化医疗服务。科室在儿科麻醉深度监测与调控、气道管理和术后镇痛等方面的研究居于全国前列。 

    皮肤科主要开展儿童常见皮肤病的治疗。开设有血管瘤诊治;特应性皮炎;皮肤病理;皮肤外科及激光美容;先天、遗传、代谢性和危重病诊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皮肤感染;小儿妇科等专业。在儿童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长期管理方面保持了与国际同步的先进水平。针对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和危重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对重症药疹的抢救、EB患儿的长期管理及少见综合征的基因学研究等进行了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对各型鱼鳞病、着色性干皮病、神经纤维瘤病、先天性大疱表皮松懈症、早老症以及皮肤弹性过度等先天性疾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还开展了多种皮肤科手术。 

    眼科经过多年临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规范的小儿眼病筛查、诊疗和预防策略。擅长于小儿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拥有国际一流的医疗设备,可行眼部B超、CT、视觉电生理、新生儿及早产儿眼底筛查、眼前节及眼底照相、角膜地形图、光学生物测量、电脑验光、同视机、裂隙灯、非接触眼压、直接及间接眼底检查等项目。尤其在小儿泪道疾病、斜视和弱视诊治、屈光不正矫正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小儿眼睑及眼表疾病的诊治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耳鼻喉科门诊设有听力室、内窥镜室及换药室等。上下气道相关疾病的诊治是科室的特色之一。科室除开展儿童耳鼻喉科常见疾病诊治外,还开展了儿童耳鼻喉科的常规手术,且在小儿睡眠打鼾和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中颇具特色。开展的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切除小儿腺样体、扁桃体达到了出血少、低复发的效果。近几年完成市级及所级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 

    口腔科是集口腔各种疾病治疗和预防为一体的临床科室。治疗项目主要包括儿童牙体牙髓病、儿童口腔粘膜病、口腔正畸、口腔门急诊手术以及即将开展的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矫正和采用激光技术治疗口腔疾病等。口腔科内设牙片室,拥有先进的数字化X光机。该科室医疗环境舒适优雅,医护人员执行严格的无菌概念,保证每一患儿的治疗安全。 

    医疗设备处负责所院医疗、科研设备、医用耗材的采购、维修、保养、管理、效益分析、计量检测、不良事件监测、科研设备免税等工作。下设医疗设备管理组、医用耗材管理组、计量维修组。 

    信息中心的主要工作是健全所院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从门诊到住院的各个临床部门的信息普及化,实现从点到面的全覆盖,从信息技术层面优化医疗就诊流程,提升所院信息系统工作效率,对临床及后勤等部门提供**的信息及技术支持。该中心2011年度荣获北京市卫生行业信息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药剂科集药品采购、供应、经济管理、药学服务为一体,是一个多功能、性质特殊、任务繁杂的科室。下设门诊药房、急诊药房、病房药房、临床药学、药品库房5个组,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定期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新药普及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分析;编辑出版面向医师、护士及药师的《药讯》。专职临床药师与医生一起审查患儿药物治疗方案,有经验丰富的药师进行专业用药咨询,为医生、患儿提供准确及时的药物信息。2011年医院有9个专业通过了国家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获得药物临床试验资格。 

    检验科下设临床检验室、生化室、免疫室、微生物室和急诊化验室。 所开展的检验项目涵盖临检血液、临检体液、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等专业,可完成常规检验项目170多个。实验室LIS流程实现了检验信息**、准确、快捷的全程化管理。检验科在卫生部和北京市临检中心的年度室间质评中连续十多年成绩**,获得北京市级“**实验室”称号。2010年,通过国际CNSA实验室ISO 15189认可证书(认可号:MT0072)。目前该科室在研课题3项,完成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 

    放射科拥有CR、数字造影、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等大型先进设备,年检查量7万余人次,并以每年约10%速度递增。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儿童肿瘤疾病方面的诊断。气灌肠疗法成为儿科急症肠套叠诊断和治疗的特色项目。螺旋CT三位重建技术、尤其是核磁成像的直接三维成像技术以其非侵袭性、安全、适应症广、多平面投影等特点,提高了病变的显示率及诊断的准确率,受到临床和患者欢迎。目前放射科启用PACS系统,实现了全院影像资源共享。现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与其他科室合作承担各级科研课题5项。近几年来,该科室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编译专著2部,编写专著4部。 

    超声科主要进行超声急诊、腹部、胸部、小器官、血管及经前囟颅脑超声检查。拥有多项国内先进或领先的超声诊断技术:肠旋转不良及肠扭转的诊断;睾丸扭转的早期诊断;各种类型的肾积水、多囊肾、膀胱输尿管反流筛查及复查评价;胆道闭锁及胆汁淤积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腹、盆腔及腹膜后的囊、实性占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及脱位的诊断和分型;经前囟检查的脑积水、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出血、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等;门静脉高压的分型及血流评价;大动脉炎及肾动脉狭窄的筛查等。 

    病理科是从事儿科临床病理诊断的医学实验室。主要从事儿童疾病的临床病理诊断,儿童肿瘤及围产儿先天畸形等科研工作,同时协助完成科研课题的病理研究工作。近年来,新开展了儿童肿瘤DNA倍体分析、肿瘤药物敏感实验的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肿瘤组织预后相关基因诊断等,为临床进一步的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该科室参加了国家科技部“973”重大课题——“山西健苗工程”,并承担了“山西省吕梁地区围产儿先天畸形的临床病理研究”分题的研究。2010年荣获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儿科医学奖,2011年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输血科开展的主要业务有:24小时提供全院临床手术、治疗及抢救用血。供应临床血液成分。输血科自2001年以来,积极推行成分输血,现在医院成分输血率为100%。同时参与全院临床科室的疑难病例讨论及输血病例的临床会诊,指导和监督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开展的血型血清学实验包括输血相容性检测;HIV及HCV的检测等。 

    临床营养科负责各临床科室患儿的膳食营养和肠内营养的应用治疗工作。为住院患儿提供所有基本饮食和数十种治疗饮食,对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先天代谢性疾病等,开展称重饮食。对需要肠内营养支持、营养相关疾病的患者及时组织会诊、制定方案,进行指导。该科室还与内分泌科合作,对门诊和病房患儿及家长进行营养宣教和饮食咨询指导。

  • 1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 医保 专科医院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23号
    收录医生 3     评价 0         评级 5

           北京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北京市一所市属综合性、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承担着北京市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任务。医院下设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市中药研究所、北京市中医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研究中心等。是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北京市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目前,北京中医医院分别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治未病基地、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医急诊临床基地、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推广基地、全国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为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A类定点医疗机构。

           医院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400张,全年门急诊量220万人次,中医专病门诊80个,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88项,配备大型医疗设备近50种。现有职工1698人。拥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2人,首都国医名师24人,全国**中医临床人才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7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市级人选6人、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人才16人、“215”人才22人,北京市中医药人才(125计划)44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5人、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3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1个、北京市“薪火传承3+3”工作室站27个。

          医院拥有赵炳南皮肤病研究中心、消化中心、肿瘤医疗中心及针灸中心等4个临床诊疗中心。设有中医皮肤科、中医心血管、消化中心、针灸、中医儿科、中医妇科及中医治未病中心7个北京市中医特色诊疗中心。拥有临床科室33个。设有包括捏积、强直性脊柱炎、慢性皮肤溃疡、介入、感冒、抑郁等中医专病门诊,对多种疾病的中医诊疗水平居国内外领先。医院狠抓学科建设和专科建设,积极开展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活动。目前,医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北京市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辐射工程项目首都核心专科6个。

          医院设立有6个医技科室:放射科、核医学科、病理科、医学检验科(包含输血科)、超声诊断科、营养科。配备大型医疗设备近50种:如3.0T磁共振仪、256层极速CT、数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统、SPECT/CT、超声内镜、双板数字DR、心脏三维标测系统、全自动智能采血系统、全数字平板乳腺摄影系统、聚焦超声肿瘤消融机、数字胃肠造影系统、彩色超声诊断系统、术中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现代化医疗设备。中药房常备中药饮片近660种,诸多院内制剂来源于名老中医及专家的验方、秘方和科研成果,现有批准文号的院内制剂192种,其中中药制剂164种,丸、散、膏、颗粒、胶囊、洗剂、酊剂、油剂等近20种剂型,70余种为临床常用制剂。病房煎药室始终保留一人一方,直火砂锅煎药的传统煎药模式。

          医院承担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任务, 截止到2017年10月,拥有中医专科教研室19个,拥有学科硕士培养点9个。拥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7人。教授、副教授共55人;共获科研成果奖24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奖95项。

          医院对外合作医疗机构65家,涉及包括四川、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云南、湖北、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以及京郊区县等地区,其中,在北京地区对顺义、延庆和平谷三家中医医院进行托管。随着国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推进,我院已与14家河北省医疗机构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根据中医学术传承特点,我院为上述地区培养骨干人才,名师收徒46人。“十二五”期间,我院向受援单位共派出兼职、挂职医务人员86人,派遣义诊专家共8040人次,专业讲座、讲授健康教育课217次,咨询诊治病人近8万余人次。

          医院北京市中医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开设了中医、针灸、按摩、护理、保健、营养等学习班,为世界各地培训了数千名中医师和针灸师,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人到医院参观、学习、交流。近年来承担了国家技术援外项目,举办了多期国际中医保健技术、传统医学管理、中医特色护理等研修班,同时不断派出专家学者赴世界各地考察、讲学、进修、会诊和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的影响,加深了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医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公益方向,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在防治非典、抗震救灾和抗击甲型流感、援疆援藏等公益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连续十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先后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人民满意医院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北京中医医院底蕴深厚、名医辈出、百姓喜爱,已成为区域中医药服务的中坚、青年中医师成名的摇篮!

专家推荐

  •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

    李秀莲 主任医师

    擅长: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与护理。

    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

  •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

    卢秀英 主任医师

    擅长:危重病的救治。

    从事儿内、急救专业近四十年,具有丰富的危重症及疑难杂症抢救治疗经验。特别擅长各种休克、中毒、抽搐等

  •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

    席时华 主任医师

    擅长: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眼底疾病及小儿弱视诊治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极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诊治疑难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长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难治

  •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

    李晶 主任医师

    擅长: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特别是对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青光眼、泪道疾病及眼外伤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汉族,陕西人。198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医疗系,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

  •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

    热西提 主任医师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196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临床医疗学,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曾获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