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假囊肿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Howord和Jorden的分类方法
此方法是以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将假性囊肿分为5类,其中主要为炎症后和外伤后假性囊肿,其他比较少见。
(1)炎症后假性囊肿:包括急、慢性胰腺炎。约占80%,以酒精性胰腺炎最常见;其次是胆石性,我国以胆石性居多;其他原因如高脂血症等。
(2)外伤后假性囊肿:约占10%,包括钝性外伤、穿透外伤及手术。
(3)特发性或原因不明。
(4)肿瘤所致假性囊肿:是由于胰管的阻塞而产生胰腺炎所致。
(5)寄生虫性假性囊肿:如蛔虫性及包虫性囊肿,是由寄生虫引起胰腺局部坏死而形成囊肿。
2.急、慢性分类
将假性囊肿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
(1)急性假性囊肿:急性胰腺炎或胰腺外伤引起胰液或渗液积聚,由邻近浆膜、系膜和腹膜等包裹而成囊肿,早期囊液易吸收,但随着囊壁的增厚及纤维化,囊肿变得不易吸收。
(2)慢性假性囊肿:发生于慢性胰腺炎后,无胰腺炎急性发作。由较粗胰管梗阻引起小胰管或腺泡扩张所致,上皮细胞萎缩,形成一种“潴留性”囊肿,并逐渐增大,可超出胰腺的范围,同时也形成较厚的囊壁,囊液不易吸收。
但也有人认为急性胰腺炎发病后形成的囊肿,不足6周者为急性,超过6周者为慢性。
3.Yeo和Sarr的分类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即使假性囊肿的病因相同,但各家报告治疗的效果乃至预后差异很大,这主要是病理类型不同,假性囊肿的传统概念较笼统,而医生在治疗时,未区别囊肿是否与胰管相通及囊内有无坏死组织等,且把很大一部分急性胰腺炎胰周液体积聚也当作假性囊肿治疗,结果当然不一样。Yeo和Sarr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分类方法,此方法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比较疗效及判断预后。
(1)胰腺真-假性囊肿:是指各种原因致胰管破裂,胰液外渗所形成的囊肿。囊肿与胰管相交通,囊液胰酶及胰酶原浓度升高。
(2)胰腺假-假性囊肿:是由胰腺或胰周炎症和外伤引起的炎性渗出液积聚,囊肿不和胰管相通,囊液胰酶和胰酶原不升高,不含坏死组织。
(3)胰腺坏死性囊肿(pancreatic heaotic cyst):是坏死性胰腺炎致胰腺及胰周组织坏死后的局部囊性变及渗出液积聚。囊内含胰腺实质或胰周、腹膜后脂肪的坏死,与胰管有或没有交通,囊液胰酶或胰酶原浓度可升高或不升高。
二、发病机制
以往将胰腺假囊肿作为单一的囊肿,采用传统的期待性对策。随着对急性和慢性胰腺假囊肿的发生、发展及病理变化的深入研究,在处理原则上有了更新。
含有多种消化酶的胰液自坏死的胰腺组织渗出至胰腺周围腹膜后间隙,引起炎性反应和纤维素沉着,经一周至数周后形成纤维包膜,后腹膜构成囊肿的前壁。或者胰液直接渗入小网膜囊内,Winslow孔往往由于炎症而封闭,囊肿则在小网膜内形成。有时胰液沿着组织间隙进入其他部位形成特殊部位的囊肿,如纵隔内、脾内、肾内及鼠蹊部的假性胰腺囊肿等。
假性胰腺囊肿约80%为单发,常与胰管相通,如在囊肿内注入造影剂可见到胰管显影。囊液内含有淀粉酶、酯酶、蛋白酶、凝乳蛋白酶、脱羧酞酶等胰消化酶以及白蛋白、黏蛋白、胆固醇、炎性碎屑等,有时含有血液。胰管内分泌压最高不超过2.94kPa(30cmH2O),当囊内压力过大时,胰液即停止渗出。但由于囊液蛋白含量较高,不断有水分渗入,囊肿可逐渐增大。假性胰腺囊肿较多见于体尾部,囊肿大小变异很大,小的直径4~5cm,大的含有数千毫升液体。持续时间较长的囊肿,囊液内胰酶的活性往往消失。
急性胰腺假囊肿亦称为急性胰液潴留,急性胰腺炎特别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胰液外渗,自身消化致胰腺本身及胰周组织坏死、液化加上胰液及炎性渗出等急骤在胰周聚积潴留。损伤后造成胰管破裂,潴留液中含有大量血液,囊内容物由于出血及组织坏死常呈棕黑色,淀粉酶一般较高,其囊壁是由炎症刺激周围器官的脏腹膜和大网膜所生成的炎性纤维组织增生,而没有胰腺上皮细胞覆盖,无真正意义上的包膜,囊壁实际上是周围腔器及大网膜。鉴于以上原因,
①囊壁成熟需要一定时间,一般6周左右,只有形成较牢固的纤维壁时,才能安全行囊肿胃肠吻合术,否则易发生吻合口瘘。
②手术时不应强行分离囊肿壁,以免造成出血及胃肠道破裂。含有大量消化酶的囊内容物在局部有许多危害:A.继发感染且易破坏肠黏膜屏障,发生内源性感染;B.腐蚀邻近脏器造成穿孔;C.胰酶破坏血管壁的弹力纤维,造成血管破裂,引发囊内大出血;D.巨大囊肿压迫周围脏器,导致阻塞性黄疸和胃肠道梗阻等;E.囊内压突然增高加之外力因素,可发生破裂,形成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慢性胰腺假囊肿常发生在慢性胰腺炎的基础上,导致胰腺实质逐渐形成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和坏死性改变,造成胰管阻塞,胰液排泄不畅,最终形成胰腺假囊肿。常发生在胰腺实质内及胰周,一般较小,囊内容物多为胰液,呈灰白色,由于病程较长,囊壁为逐渐增生的纤维组织层,常较厚,多成熟。一旦囊内出血,囊肿亦会急速膨胀增大。慢性胰腺囊肿常伴有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出现慢性消化道症状及合并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