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食管狭窄一般治疗
一、治疗
确诊后可先作胃造瘘术。经口咽下一根粗丝线,从胃造瘘口将丝线远端提起后,将丝线两端连接在一起,后循此线进行扩张术。开始1~2次/d,1周后改为隔天1次,持续3~4周,再继续用橄榄头形探条扩张数次即可获得良好疗效。也有人主张手术治疗,经右胸暴露食管,纵行切开食管壁,将造成梗阻的蹼或膜形结构切除,但其疗效不佳。如术中发现造成梗阻的原因为环状软骨结构,可将此段食管切除,然后作食管端端吻合。
不同类型的狭窄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肌层肥厚型和气管迷入型视病变长度采用不同术式。狭窄段长度不超过1cm时,行狭窄处食管纵切横缝法。狭窄段界于1~2cm长时,有人主张行狭窄段切除食管端端吻合术,但术后有再狭窄之可能。尹兴家 (1988)主张采用类似改良的Hellers术式,即纵行切开狭窄段食管壁肌层,游离狭窄处黏膜下层,将黏膜纵切横缝,缺损处肌层用带蒂大网膜覆盖修补。当狭窄段长于2cm时,将狭窄段食管切除行食管胃吻合术。此时若狭窄段切除不彻底,术后仍有再狭窄的可能。该研究中有1例术后半年再发呕吐,虽多次行气囊导管扩张术仍不缓解,再次手术发现吻合口狭窄,施行吻合口处前壁纵切横缝,并切除狭窄处瘢痕环,将胃前壁包埋于缝合处。因此,应充分切除狭窄段食管,并注意吻合技术,以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另外,由于切除了胃食管连接部,术后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可采用食管胃套入吻合术或附加抗反流性措施,如幽门成形术或胃底折叠术。蹼型狭窄可在食管镜直视下行扩张术,效果满意,但操作繁琐,存在穿孔危险。近年采用气囊导管扩张治疗效果较好,其优点是对婴幼儿不需全身麻醉,操作简便,无穿孔危险,且一次性插入,扩张持续缓慢,可反复扩张3~4次,一般扩张2~5次可解除食管梗阻症状。
二、预后
先天性食管狭窄,经食管扩张治疗,大部分可获得满意的效果。手术治疗的长期效果也是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