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 )

别名:
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心衰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60%
多发人群:
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端坐呼吸 粉红色泡沫样痰 第三心音奔马律 心排血量增多 心肌营养障碍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检查

  1.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低钾血症或缺钾;低镁血症、低钠血症。

  2.心钠素(ANF)的血浆浓度增高,但在心衰晚期其浓度可降低。

  3.尿常规检查 有少量蛋白、红细胞、透明管型或颗粒管型等。

  4.血清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可略有增高。显著增高者多见于急性右心衰竭,偶见于慢性右心衰竭。

  5.可有轻度氮质血症,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及代谢性酸中毒等。

  6.X线检查 左心衰竭时X线检查可发现左室或左房扩大。可出现肺淤血、间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等肺静脉压增高的改变。慢性左心衰竭时,可见肺叶间胸膜增厚,或有少量胸腔积液。右心衰竭继发于左心衰竭者,X线检查显示心脏向两侧扩大。单纯右心衰竭者,可见右房及右室扩大,肺野清晰。此外,上腔静脉阴影增宽,可伴有两侧或单侧胸腔积液。由慢性肺心病引起的右心衰竭,有肺气肿、肺纹理粗乱及支气管感染征象。

  7.血循环时间测定 左心衰竭患者臂至舌循环时间延长,多在20~30s(正常值为9~16s)。右心衰竭患者其臂至肺时间延长,可达8s以上(正常4~8s);同时有左心衰竭者,臂至舌时间亦可明显延长;而单纯右心衰竭者,臂至舌循环时间应在正常范围。

  8.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房、心室肥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基础心脏病变。心电图上V1导联P波终末向量(PTF-V1)是反映左心功能减退的良好指标。研究表明,PTF-V1与肺动脉楔压有一定关系,可间接反映左房及左心室的负荷及功能状态。在无二尖瓣狭窄时,若PTF-V1,小于-0.03mm/s,提示早期左心衰竭的存在。

  9.心功能检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 心功能检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既往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泵功能衰竭,近来还用于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伴发的心衰。尤其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发展,已广泛地用于各种心脏病变,在心力衰竭诊治、监护中具有重要价值。

  (1)临床意义:

  ①早期诊断、评价心泵功能:临床的床边观察、心电图、X线检查可提供许多诊断信息,但难以正确及时地反映心脏泵功能改变。不少心脏泵功能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出现在上述各种检查之前,及时地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获得各项血流动力学精确参数,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心衰提供客观依据。

  ②指导临床分型,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心泵衰竭时,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分为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类型需采用不同治疗方案。

  ③评价疗效:在血管扩张药临床治疗中,常需在血流动力学严密监测下用药,否则剂量不易掌握。在心衰治疗过程中,可评价各种药物疗效,选择适宜的药物及组合。近年来在计算机介入“药物治疗信息反馈系统”的应用,使血流动力学监测又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④提示预后:泵衰竭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死亡率均与心功能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可提示预后和指导治疗。右室梗死时血流动力学监测亦有其特殊重要意义,右室功能损害严重,预后较差。

  (2)观察指标:血流动力学的指标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压力指标:包括动脉血压、房室压、肺毛细血管楔压、中心静脉压等。

  ②血流量:包括每搏量、每搏指数、每分钟心排血量、心排血指数等。

  ③容量:各房室收缩与舒张时的容积。

  ④阻力:包括外周总阻力、肺总阻力、肺小动脉阻力等。

  ⑤时间指标:包括等容收缩期、射血前期、射血期、快速射血期、缓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缓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或用其相互比值计算收缩时间间期等。

  ⑥速率指标:指在单位时间内容量、压力、形态变化的程度。

  ⑦综合指标:求出压力、容量、时间、流量各种相互之间关系,以求客观评价心功能。

  (3)监测方法: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可分为有创伤性和无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主要是心导管检查技术,包括常规右心导管、常规左心导管、气囊漂浮导管和微型心导管,还有动脉穿刺测压及中心静脉压测定等监测方法。在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中,主要是指心机械图(包括心尖搏动图、颈动脉搏动图、颈静脉图、桡动脉脉搏图)、阻抗图(心阻抗血流图、肺阻抗血流图、肝阻抗血流图)、超声心动图、心音图、核素显像等。

相关推荐

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关医生

更多>

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关医院

更多>